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5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8-1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9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19-33页 |
一、交际性原则及相关概念 | 第19-26页 |
二、与课堂教学相关的交际性方面的研究 | 第26-27页 |
三、与教材相关的交际性方面的研究 | 第27-31页 |
四、对《中文》和《博雅》的相关研究 | 第31-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35-40页 |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对象 | 第35-37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35页 |
二、研究对象 | 第35-37页 |
(一) 研究对象介绍 | 第35-36页 |
(二) 研究对象的选择理由 | 第36-37页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37-40页 |
一、研究思路与研究流程 | 第37-38页 |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维度 | 第38-40页 |
(一) 主要研究方法 | 第38页 |
(二) 研究维度 | 第38-40页 |
第三章 对交际性原则在《中文》中运用情况的考察 | 第40-77页 |
第一节 对教学目标的考察 | 第40-42页 |
一、教学目标 | 第40-41页 |
二、语言功能项目 | 第41-42页 |
第二节 对课文的考察 | 第42-56页 |
一、课文的基本情况 | 第43-44页 |
(一) 课文形式 | 第43页 |
(二) 课文长短 | 第43-44页 |
二、课文主题 | 第44-48页 |
(一) 话题的选择 | 第44-45页 |
(二) 课题及课文的题目 | 第45-48页 |
三、课文编写与设计 | 第48-52页 |
(一) 情景设置 | 第48-50页 |
(二) 人物设置 | 第50-52页 |
四、课文的难度控制 | 第52-56页 |
(一) 课文辅助内容 | 第52-55页 |
(二) 词汇 | 第55-56页 |
第三节 对练习的考察 | 第56-74页 |
一、练习的基本情况 | 第56-66页 |
(一) 练习的题量 | 第56-57页 |
(二) 练习的题型 | 第57-59页 |
(三) 练习的题干 | 第59-61页 |
(四) 练习的指导语 | 第61-66页 |
二、练习的类型 | 第66-68页 |
三、练习的组织形式 | 第68-69页 |
四、练习的目的 | 第69-74页 |
(一) 语言要素方面 | 第69-70页 |
(二) 语言技能方面 | 第70-71页 |
(三) 练习的交际性 | 第71-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7页 |
第四章 对交际性原则在《博雅》中运用情况的考察 | 第77-106页 |
第一节 对教学目标的考察 | 第77-79页 |
一、教学目标 | 第77-78页 |
二、语言功能项目 | 第78-79页 |
第二节 对课文的考察 | 第79-91页 |
一、课文的基本情况 | 第80-81页 |
(一) 课文形式 | 第80页 |
(二) 课文长短 | 第80-81页 |
二、课文主题 | 第81-85页 |
(一) 话题的选择 | 第81-83页 |
(二) 课文的题目 | 第83-85页 |
三、课文编写与设计 | 第85-88页 |
(一) 情景设置 | 第85-86页 |
(三) 人物设置 | 第86-88页 |
四、课文的难度控制 | 第88-91页 |
(一) 课文辅助内容 | 第88-90页 |
(二) 词汇 | 第90-91页 |
第三节 对练习的考察 | 第91-104页 |
一、练习的基本情况 | 第91-98页 |
(一) 练习的题量 | 第91页 |
(二) 练习的题型 | 第91-93页 |
(三) 练习的题干 | 第93-95页 |
(四) 练习的指导语 | 第95-98页 |
四、练习的类型 | 第98-100页 |
五、练习的组织形式 | 第100-101页 |
六、练习的目的 | 第101-104页 |
(一) 语言要素方面 | 第101-102页 |
(二) 语言技能方面 | 第102-103页 |
(三) 练习的交际性 | 第103-104页 |
本章小结 | 第104-106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106-118页 |
第一节 两套教材在体现交际性原则方面的异同 | 第106-113页 |
一、教学目标方面的异同 | 第106-107页 |
(一) 两套教材教学目标方面的相同点 | 第106页 |
(二) 两套教材教学目标方面的不同点 | 第106-107页 |
二、课文方面的异同 | 第107-109页 |
(一) 两套教材的课文的相同点 | 第107-108页 |
(二) 两套教材的课文的不同点 | 第108-109页 |
三、练习交际性的异同 | 第109-113页 |
(一) 两套教材练习部分的相同点 | 第110页 |
(二) 两套教材练习部分的不同点 | 第110-113页 |
第二节 两套教材在体现交际性原则方面的特点 | 第113-115页 |
一、两套教材的教学目标在体现交际性原则方面的特点 | 第113-114页 |
二、两套教材的课文在体现交际性原则方面的特点 | 第114页 |
三、两套教材的练习在体现交际性原则方面的特点 | 第114-115页 |
第三节 交际性原则运用于初级汉语综合教材中所体现出的特点和问题 | 第115-116页 |
第四节 针对问题从教材编写层面对初级汉语综合教材的编写建议 | 第116-117页 |
第五节 本文的局限性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5页 |
附录 | 第125-147页 |
致谢 | 第147-1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