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科学论文--食品微生物学论文

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qdsa001的生理学特性及初步应用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0 前言第13-23页
    0.1 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危害第13-15页
        0.1.1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理特性第13页
        0.1.2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机理第13-14页
        0.1.3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食品行业的影响第14页
        0.1.4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传统防治方法及其副作用介绍第14-15页
    0.2 噬菌体概述第15-19页
        0.2.1 噬菌体的分类与命名第16页
        0.2.2 噬菌体的感染与增殖第16-18页
        0.2.3 噬菌体的特性第18-19页
    0.3 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的应用第19-21页
        0.3.1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鉴定和分型第19页
        0.3.2 细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第19-20页
        0.3.3 食品的生物防控第20-21页
    0.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1-22页
    0.5 本文的技术路线第22-23页
1 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第23-34页
    1.1 引言第23页
    1.2 材料第23-24页
        1.2.1 菌株第23页
        1.2.2 污水样品第23页
        1.2.3 培养基及试剂第23页
        1.2.4 主要实验仪器第23-24页
    1.3 实验方法第24-27页
        1.3.1 噬菌体的分离第24页
        1.3.2 噬菌体的纯化第24页
        1.3.3 噬菌体的增殖第24-25页
        1.3.4 噬菌体效价的测定第25页
        1.3.5 噬菌体的冻存第25-26页
        1.3.6 噬菌体的电镜观察第26页
        1.3.7 噬菌体核酸的提取和鉴定第26页
        1.3.8 噬菌体 qdsa001 生物学特性的测定第26-27页
    1.4 实验结果第27-31页
        1.4.1 噬菌体 qdsa001 的分离纯化第27-28页
        1.4.2 噬菌体的电镜观察第28页
        1.4.4 噬菌体核酸的提取和鉴定第28-29页
        1.4.5 噬菌体 qdsa001 的生物学特性测定第29-31页
    1.5 讨论第31-33页
    1.6 小结第33-34页
2 噬菌体 qdsa001 在牛奶中抑菌应用第34-39页
    2.1 引言第34页
    2.2 材料第34-35页
        2.2.1 噬菌体及菌株第34页
        2.2.2 试验样品第34页
        2.2.3 培养基及试剂第34页
        2.2.4 主要实验仪器第34-35页
    2.3 实验方法第35-36页
        2.3.1 金黄色葡萄球菌 OD 值与菌落总数的关系第35页
        2.3.2 噬菌体 qdsa001 在牛奶中抑菌实验第35-36页
    2.4 实验结果第36-38页
        2.4.1 S.aureus 6538 的 OD 值与菌落数的关系第36页
        2.4.2 噬菌体在 37 ℃条件下对牛奶的抑菌效果第36-37页
        2.4.3 噬菌体在 4 ℃条件下对牛奶的抑菌效果第37-38页
    2.5 讨论第38页
    2.6 小结第38-39页
3 噬菌体 qdsa001 的微胶囊化第39-50页
    3.1 引言第39-40页
    3.2 材料第40-41页
        3.2.1 噬菌体及菌株第40页
        3.2.2 培养基及试剂第40页
        3.2.4 主要实验仪器第40-41页
    3.3 实验方法第41-43页
        3.3.1 噬菌体微胶囊的制备第41页
        3.3.2 噬菌体微胶囊包埋率的测定第41页
        3.3.3 噬菌体微胶囊释放率的测定第41页
        3.3.4 噬菌体微胶囊最佳制备工艺条件的确定第41-42页
        3.3.5 噬菌体微胶囊在体外胃肠模拟液的作用情况第42-43页
    3.4 实验结果第43-48页
        3.4.1 噬菌体微胶囊最佳制备工艺条件的确定第43-45页
        3.4.2 噬菌体微胶囊在体外胃肠模拟液的作用情况第45-48页
    3.5 讨论第48页
    3.6 小结第48-50页
4 噬菌体 qdsa001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抑制第50-66页
    4.1 引言第50-51页
    4.2 材料第51页
        4.2.1 噬菌体及菌株第51页
        4.2.2 培养基及试剂第51页
        4.2.3 主要实验仪器第51页
    4.3 实验方法第51-54页
        4.3.1 噬菌体对两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裂解作用第51-52页
        4.3.2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模型的建立第52页
        4.3.3 噬菌体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第52-53页
        4.3.4 扫描电镜观察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生长情况第53页
        4.3.5 扫描电镜观察噬菌体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第53-54页
    4.4 实验结果第54-64页
        4.4.1 噬菌体对两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裂解作用第54页
        4.4.2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模型的建立第54-56页
        4.4.3 噬菌体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第56-57页
        4.4.4 扫描电镜观察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第57-61页
        4.4.5 扫描电镜观察噬菌体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第61-64页
    4.5 讨论第64-65页
    4.6 小结第65-66页
5 结论与创新展望第66-68页
    5.1 论文的结论第66-67页
    5.2 论文的创新与展望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3页
附录:符号说明第73-74页
致谢第74-75页
个人简历第75页
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5-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黄河三角洲的海岸变迁与控制因素研究
下一篇:久效磷农药对雄性金鱼(Carassius auratus)性激素合成与转化的影响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