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粮食加工工业论文--豆类制食品论文--大豆制食品论文

微压煮浆对豆乳蛋白粒子形成及其加工特性的影响机制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缩略词第7-1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立题分析第16-26页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6-17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第17-24页
        1.2.1 大豆蛋白质的组成和结构第17-19页
        1.2.2 豆乳蛋白粒子的形成及结构特征研究第19-21页
        1.2.3 豆乳蛋白粒子与豆乳加工特性相关性研究第21-24页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第24-26页
第二章 微压煮浆对豆乳蛋白粒子形成及豆乳理化特性的影响第26-39页
    2.1 前言第26-27页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7-30页
        2.2.1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27页
        2.2.2 豆乳的制备第27-28页
        2.2.3 豆乳超滤液的制备第28页
        2.2.4 豆乳的粒径分布的测定第28页
        2.2.5 浊度的测定第28页
        2.2.6 豆乳中蛋白粒子含量第28页
        2.2.7 豆乳及粒子组分Zeta电位的测定第28页
        2.2.8 豆乳溶液比粘度和体积分数的测定第28-29页
        2.2.9 豆乳储藏稳定性测定第29页
        2.2.10 豆乳流体特性测定第29页
        2.2.11 色度与色差测定第29页
        2.2.12 豆乳样品口感质地感官评价第29页
        2.2.13 数据分析第29-30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0-38页
        2.3.1 微压煮浆豆乳的粒径分布分析第30-31页
        2.3.2 微压煮浆对豆乳蛋白粒子形成的影响第31-32页
        2.3.3 微压煮浆对豆乳理化性质的影响第32-36页
        2.3.4 微压煮浆豆乳外观品质及口感质地感官评价第36-38页
    2.4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三章 微压煮浆过程中豆乳蛋白粒子的解离和聚集过程分析第39-51页
    3.1 前言第39页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39-42页
        3.2.1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39-40页
        3.2.2 豆乳的制备第40-41页
        3.2.3 豆乳中蛋白质和脂肪的分布的测定第41页
        3.2.4 脱脂豆乳的制备第41页
        3.2.5 不同豆乳粒子组分的制备第41页
        3.2.6 不同豆乳粒子组分粒径分布的测定第41页
        3.2.7 SDS-PAGE电泳第41-42页
        3.2.8 ANS荧光光谱测定第42页
        3.2.9 数据分析第42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2-49页
        3.3.1 微压煮浆制备豆乳中蛋白质和脂肪的分布第42-44页
        3.3.2 微压煮浆制备豆乳中蛋白粒子的形成规律第44-45页
        3.3.3 微压煮浆脱脂豆乳的粒径分布分析第45-46页
        3.3.4 微压煮浆作用下豆乳蛋白的解离和重新聚集分析第46-48页
        3.3.5 微压煮浆豆乳蛋白的荧光光谱分析第48-49页
    3.4 本章小结第49-51页
第四章 微压煮浆豆乳蛋白粒子的组成及结构特征分析第51-64页
    4.1 前言第51-52页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52-55页
        4.2.1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52-53页
        4.2.2 豆乳的制备第53页
        4.2.3 豆乳超滤液的制备第53页
        4.2.4 表面疏水性指数测定第53页
        4.2.5 表面巯基含量测定第53页
        4.2.6 不同钙离子浓度下蛋白的溶解性测定第53-54页
        4.2.7 不同粒径大小粒子的分级分离第54页
        4.2.8 豆乳中蛋白粒子含量测定第54页
        4.2.9 豆乳蛋白粒子解离试验第54页
        4.2.10 Sephacryl S-500凝胶色谱第54页
        4.2.11 电泳分析第54-55页
        4.2.12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55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5-63页
        4.3.1 微压煮浆制备豆乳中蛋白质的变性行为第55-56页
        4.3.2 微压煮浆豆乳在不同钙离子浓度时的溶解性第56-57页
        4.3.3 蛋白粒子在不同试剂缓冲液中的解离情况分析第57-59页
        4.3.4 微压煮浆豆乳蛋白粒子和非粒子的组成分析第59-63页
    4.4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五章 微压煮浆豆乳钙离子诱导凝聚特性分析第64-76页
    5.1 前言第64页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64-68页
        5.2.1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64-65页
        5.2.2 豆乳及豆腐的制备第65-66页
        5.2.3 豆乳凝聚特性曲线测定第66页
        5.2.4 不同豆乳粒子组分的制备第66页
        5.2.5 不同粒子含量豆乳的制备第66页
        5.2.6 凝乳前豆乳粒径及Zeta测定第66页
        5.2.7 豆乳及超滤液中植酸含量的测定第66-67页
        5.2.8 豆腐得率及质构特性分析第67页
        5.2.9 豆腐含水量及保水性(WHC)测定第67页
        5.2.10 豆腐蛋白质和固形物收复率测定第67页
        5.2.11 扫描电镜(SEM)测定豆腐的微观结构第67页
        5.2.12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67-68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68-75页
        5.3.1 微压煮浆制备豆乳的凝固反应分析第68-69页
        5.3.2 豆乳中蛋白粒子含量对凝聚特性的影响第69-70页
        5.3.3 微压煮浆豆乳粒子和非粒子的钙离子敏感性第70页
        5.3.4 微压煮浆豆乳凝聚前粒子性状分析第70-71页
        5.3.5 微压煮浆豆乳植酸的分布第71-73页
        5.3.6 微压煮浆豆乳制备豆腐的质构特性第73页
        5.3.7 微压煮浆豆乳制备豆腐的得率及微观结构第73-75页
    5.4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第六章 两段式加热对微压煮浆豆乳蛋白粒子形成及加工特性影响第76-86页
    6.1 前言第76页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76-79页
        6.2.1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76-77页
        6.2.2 豆乳的制备第77-78页
        6.2.3 豆腐的制备第78页
        6.2.4 差示量热扫描分析(DSC)第78页
        6.2.5 豆乳的粒径分布的测定第78页
        6.2.6 豆乳蛋白粒子含量的测定第78页
        6.2.7 豆乳的粘度测定第78页
        6.2.8 SDS-PAGE电泳第78页
        6.2.9 豆腐得率及质构特性分析第78页
        6.2.10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78-79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79-85页
        6.3.1 生豆乳中蛋白质变性的DSC分析第79页
        6.3.2 两段式微压煮浆制备豆乳蛋白粒子含量第79-80页
        6.3.3 两段式微压煮浆豆乳蛋白粒子组成分析第80-81页
        6.3.4 两段式微压煮浆制备豆乳的粘度变化第81-82页
        6.3.5 两段式微压煮浆制备豆乳胶体稳定性影响第82-83页
        6.3.6 两段式微压煮浆豆腐的凝胶特性分析第83-85页
    6.4 本章小结第85-86页
第七章 讨论第86-90页
    7.1 豆乳粒子的形成过程和存在状态第86页
    7.2 微压煮浆豆乳蛋白聚集及粒子的组成第86-87页
    7.3 豆乳蛋白粒子组成对凝聚特性及豆腐凝胶形成的影响第87-88页
    7.4 豆乳加热方式与加工特性的关系探讨第88-90页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90-92页
    8.1 全文结论第90页
    8.2 本研究的创新点第90-91页
    8.3 研究展望第91-92页
参考文献第92-103页
致谢第103-104页
作者简介第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暗河式厌氧反应器处理养猪废水特性及动力学模型研究
下一篇:金纳米粒子簇的银离子焊接组装及等离激元光学性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