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绪论 | 第11-16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11页 |
二、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11-12页 |
(一)研究的目的 | 第11-12页 |
(二)研究的内容 | 第12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2页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12页 |
(二)观察法 | 第12页 |
(三)归纳法 | 第12页 |
(四)实践法 | 第12页 |
四、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一)现代汉语趋向补语本体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二)韩国学生趋向补语习得偏误研究 | 第14-15页 |
(三)韩国学生趋向补语教学对策研究 | 第15-16页 |
第一章 趋向补语的相关研究 | 第16-19页 |
一、趋向补语的内涵 | 第16页 |
二、趋向补语的分类 | 第16-17页 |
(一)朱德熙的分类 | 第16-17页 |
(二)刘月华的分类 | 第17页 |
(三)赵元任的分类 | 第17页 |
三、影响趋向补语与宾语位置关系因素简析 | 第17-19页 |
(一)宾语性质 | 第17-18页 |
(二)趋向补语的性质和意义 | 第18页 |
(三)动词性质 | 第18页 |
(四)已然、未然情况或语境 | 第18-19页 |
第二章 韩国学生常见趋向补语习得偏误分析 | 第19-26页 |
一、偏误类型 | 第19-23页 |
(一)错序 | 第19页 |
(二)误代 | 第19-21页 |
(三)遗漏 | 第21-22页 |
(四)误加 | 第22-23页 |
二、偏误原因 | 第23-26页 |
(一)母语负迁移 | 第23页 |
(二)目的语负迁移 | 第23-24页 |
(三)趋向补语的复杂性 | 第24页 |
(四)学习者的动机及学习策略 | 第24-25页 |
(五)教师的教学策略 | 第25-26页 |
第三章 面向韩国学生的趋向补语教学总体设计 | 第26-31页 |
一、教学设计的对象 | 第26页 |
二、教学设计的内容 | 第26-29页 |
(一)教学目标 | 第26-27页 |
(二)教学内容 | 第27页 |
(三)教学策略及方法 | 第27-28页 |
(四)教学评价 | 第28-29页 |
三、教学设计的原则 | 第29-31页 |
(一)交际性原则 | 第29页 |
(二)针对性原则 | 第29-30页 |
(三)科学性原则 | 第30页 |
(四)可行性原则 | 第30-31页 |
第四章 面向韩国学生的趋向补语教学实施方案设计 | 第31-40页 |
一、简单趋向补语的教学设计 | 第31-34页 |
(一)“出去”“进来”“进去”“出来”的教学设计 | 第31-32页 |
(二)“上来”“上去”“下来”“下去”的教学设计 | 第32-33页 |
(三)“回去”“回来”的教学设计 | 第33页 |
(四)“过来”“过去”的教学设计 | 第33-34页 |
(五)“起来”的教学设计 | 第34页 |
二、复合趋向补语的教学设计 | 第34-38页 |
(一)“动词+出+来/去”“动词+进+来/去”的教学设计 | 第34-35页 |
(二)“动词+上+来/去”“动词+下+来/去”的教学设计 | 第35-36页 |
(三)“动词+过+来/去”的教学设计 | 第36页 |
(四)“动词+起+来”的教学设计 | 第36-37页 |
(五)“动词+回+来/去”的教学设计 | 第37页 |
(六)复合趋向补语宾语位置的教学设计 | 第37-38页 |
三、教学反馈与反思 | 第38-40页 |
(一)教学反馈 | 第38页 |
(二)教学反思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