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腐竹生产的工艺优化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8页 |
| ·腐竹的简介 | 第8-10页 |
| ·腐竹的历史概况 | 第8-9页 |
| ·腐竹的营养价值 | 第9页 |
| ·腐竹产品存在的安全问题 | 第9-10页 |
| ·添加有吊白块的腐竹对身体有哪些危害 | 第10页 |
| ·大豆的开发利用与现状 | 第10-12页 |
| ·腐竹的成膜原理 | 第12页 |
| ·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 第12-13页 |
| ·生产工艺流程 | 第13页 |
| ·操作要点 | 第13页 |
| ·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 ·研究的目的 | 第14-15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5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 ·大豆品种对腐竹生产的影响 | 第15页 |
| ·腐竹得率的影响因素 | 第15-16页 |
| ·腐竹筋力的优化 | 第16页 |
| ·实验方法理论依据 | 第16页 |
| ·腐竹市场前景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大豆品种对腐竹得率及品质的影响 | 第18-30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19页 |
| ·材料和试剂 | 第19页 |
| ·仪器与设备 | 第19页 |
| ·检测方法 | 第19-21页 |
| ·蛋白质含量的检测方法 | 第19-20页 |
| ·大豆内脂肪含量检测 | 第20页 |
| ·腐竹得率检测方法 | 第20页 |
| ·腐竹筋力检测方法 | 第20-21页 |
| ·大豆品种各基本因素对比 | 第21-23页 |
| ·品种颗粒对比 | 第21页 |
| ·大豆膨胀速度对比 | 第21-22页 |
| ·大豆品种生产的腐竹成品颜色对比 | 第22-23页 |
| ·大豆蛋白质、脂肪简介 | 第23页 |
| ·蛋白质结构稳定性的作用力 | 第23-24页 |
| ·范德华相互作用 | 第23-24页 |
| ·氢键 | 第24页 |
| ·二硫键 | 第24页 |
| ·大豆蛋白质特点 | 第24-26页 |
| ·大豆内蛋白质、脂肪含量与大豆品种的关系 | 第26-27页 |
| ·品种对腐竹得率的影响 | 第27-28页 |
| ·品种对腐竹筋力的影响 | 第28-29页 |
| ·结论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腐竹得率的优化 | 第30-38页 |
| ·仪器与设备 | 第30页 |
| ·蛋白质改性的方法与途径 | 第30-32页 |
| ·蛋白质物理改性 | 第30-31页 |
| ·蛋白质化学改性 | 第31页 |
| ·蛋白质生物改性 | 第31-32页 |
| ·复合磷酸盐不同配比对腐竹得率的影响 | 第32-33页 |
| ·大豆卵磷脂添加量对腐竹得率的影响 | 第33-34页 |
| ·高压均质方法对腐竹得率的影响 | 第34-35页 |
| ·谷氨酰胺转移酶的影响 | 第35-36页 |
| ·腐竹得率正交优化实验 | 第36-37页 |
| ·结论 | 第37-38页 |
| 第四章 高品质腐竹的研究 | 第38-52页 |
| ·仪器与设备 | 第38页 |
| ·单因素对腐竹筋力的影响 | 第38-44页 |
| ·浆液深度对腐竹得率的影响 | 第38-39页 |
| ·浆液温度对腐竹得率的影响 | 第39-40页 |
| ·浆液pH对腐竹得率的影响 | 第40-41页 |
| ·浆液浓度对腐竹得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 ·大豆浸泡时间对腐竹筋力的影响 | 第42-43页 |
| ·浆液煮沸时间对腐竹得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 ·工艺正交对腐竹筋力的影响 | 第44-46页 |
| ·添加剂对腐竹筋力的影响 | 第46-49页 |
| ·添加有吊白块腐竹各参数的检测 | 第46-47页 |
| ·复合磷酸盐对腐竹筋力的影响 | 第47-48页 |
| ·硬脂酰乳酸钠对腐竹筋力的影响 | 第48-49页 |
| ·谷氨酰胺转移酶对腐竹筋力的影响 | 第49页 |
| ·正交优化实验 | 第49-51页 |
| ·小结 | 第51-52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 ·结论 | 第52页 |
|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第52-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个人简介及研究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