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科学论文--食品化学论文

麦芽三糖酶催化作用机制及其应用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缩写符号说明第8-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2页
    1.1 麦芽三糖酶第13-15页
        1.1.1 麦芽三糖酶概述第13页
        1.1.2 麦芽三糖酶的来源第13-14页
        1.1.3 麦芽三糖酶的研究进展第14-15页
    1.2 淀粉酶的作用机制第15-18页
        1.2.1 淀粉酶按水解机制的分类第15-16页
        1.2.2 淀粉酶的随机作用第16页
        1.2.3 淀粉酶的多重水解机制的评价第16-17页
        1.2.4 麦芽低聚糖酶的作用机制第17-18页
    1.3 淀粉酶的应用第18-20页
        1.3.1 慢消化淀粉的酶法制备第18页
        1.3.2 抗性淀粉的酶法制备第18-19页
        1.3.3 淀粉食品的回生控制第19页
        1.3.4 生物活性物质的酶法改性第19-20页
    1.4 本课题的立题背景和意义第20页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0-22页
第二章 麦芽三糖酶的分离纯化和基本酶学性质第22-35页
    2.1 引言第22页
    2.2 材料与设备第22页
        2.2.1 实验材料第22页
        2.2.2 实验设备第22页
    2.3 实验方法第22-26页
        2.3.1 麦芽三糖酶纯化方法的建立第22-24页
        2.3.2 SDS-PAGE分析第24页
        2.3.3 酶活力和蛋白含量的测定第24页
        2.3.4 最适pH和温度第24页
        2.3.5 酶的热稳定性第24页
        2.3.6 金属离子对于酶活力的影响第24-25页
        2.3.7 有机溶剂对于酶活力的影响第25页
        2.3.8 不同底物的相对酶活力的测定第25页
        2.3.9 薄层色谱(TLC)分析第25页
        2.3.10 不同淀粉酶解制备麦芽三糖第25页
        2.3.11 统计分析第25-26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26-33页
        2.4.1 酶的纯化和鉴定第26-29页
        2.4.2 最适温度和pH第29页
        2.4.3 金属离子对于酶活力的影响第29-30页
        2.4.4 酶的热稳定性第30-31页
        2.4.5 有机溶剂对于酶活力的影响第31页
        2.4.6 不同底物的相对酶活力第31-32页
        2.4.7 不同淀粉酶解生成麦芽三糖第32-33页
    2.5 本章小结第33-35页
第三章 麦芽三糖酶酶解直链淀粉和转糖基反应机制第35-46页
    3.1 引言第35页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35页
        3.2.1 主要材料第35页
        3.2.2 主要设备第35页
    3.3 实验方法第35-37页
        3.3.1 麦芽三糖酶的制备第35-36页
        3.3.2 淀粉酶活力的测定第36页
        3.3.3 多重水解能力测定第36页
        3.3.4 直链淀粉的酶解第36页
        3.3.5 HPSEC-MALLS-RI分析第36-37页
        3.3.6 麦芽低聚糖水解反应第37页
        3.3.7 酶解动力学参数分析第37页
        3.3.8 麦芽低聚糖标记物的酶解反应第37页
        3.3.9 转糖基反应第37页
        3.3.10 统计分析第37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37-45页
        3.4.1 淀粉酶活力测定第37-38页
        3.4.2 淀粉酶多重水解能力的测定第38-39页
        3.4.3 麦芽三糖酶酶解直链淀粉第39-40页
        3.4.4 麦芽低聚糖衍生物第40页
        3.4.5 直链淀粉的酶解机制第40-41页
        3.4.6 麦芽低聚糖的酶解第41-43页
        3.4.7 酶解动力学参数分析第43-44页
        3.4.8 转糖基作用机制第44页
        3.4.9 麦芽低聚糖的酶解机制第44-45页
    3.5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四章 麦芽三糖酶抑制支链淀粉回生的作用机制第46-58页
    4.1 引言第46页
    4.2 材料与设备第46-47页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46页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46-47页
    4.3 实验方法第47-48页
        4.3.1 麦芽三糖酶的制备第47页
        4.3.2 蜡质玉米淀粉的酶解第47页
        4.3.3 低聚糖组成分析第47页
        4.3.4 淀粉回生性质分析第47页
        4.3.5 淀粉的分子结构解析第47页
        4.3.6 支链淀粉的链长分布第47-48页
        4.3.7 β-糊精的制备第48页
        4.3.8 麦芽三糖酶酶解β-糊精的动力学参数的测定第48页
        4.3.9 统计分析第48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48-56页
        4.4.1 蜡质玉米淀粉的酶解第48-51页
        4.4.2 淀粉酶解产物的回生性质研究第51页
        4.4.3 支链淀粉的分子结构第51-53页
        4.4.4 支链淀粉的链长分布第53-55页
        4.4.5 麦芽三糖酶作用影响淀粉回生的机制第55页
        4.4.6 β-糊精的制备第55-56页
        4.4.7 β-糊精的酶解动力学第56页
    4.5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第五章 麦芽三糖酶对淀粉分子结构和消化性的影响第58-66页
    5.1 引言第58页
    5.2 材料与设备第58页
        5.2.1 实验材料第58页
        5.2.2 主要设备第58页
    5.3 实验方法第58-60页
        5.3.1 麦芽三糖酶的制备第58页
        5.3.2 麦芽三糖酶改性淀粉的制备第58-59页
        5.3.3 玉米淀粉分子结构的测定第59页
        5.3.4 淀粉的链长分布第59页
        5.3.5 酶法改性淀粉的消化性质测定第59页
        5.3.6 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第59-60页
        5.3.7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1H NMR)第60页
        5.3.8 数据分析第60页
    5.4 结果与讨论第60-64页
        5.4.1 麦芽三糖酶与淀粉的水解率曲线第60页
        5.4.2 酶法改性淀粉的消化性质第60-61页
        5.4.3 改性淀粉的分子结构表征第61-63页
        5.4.4 酶改性淀粉的链长分布第63-64页
        5.4.5 直链淀粉的含量第64页
        5.4.6 α-1,6糖苷键的含量第64页
    5.5 本章小结第64-66页
第六章 麦芽三糖酶与普鲁兰酶复合制备抗性淀粉第66-76页
    6.1 前言第66页
    6.2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66-67页
        6.2.1 实验材料第66-67页
        6.2.2 主要设备第67页
    6.3 实验方法第67-68页
        6.3.1 麦芽三糖酶的制备第67页
        6.3.2 淀粉的糊化和酶解第67页
        6.3.3 普鲁兰酶脱支及回生处理淀粉第67-68页
        6.3.4 淀粉的消化性质分析第68页
        6.3.5 X射线衍射仪和相对结晶度分析第68页
        6.3.6 热力学性质分析第68页
        6.3.7 回生淀粉的链长分布第68页
        6.3.8 HPSEC-MALLS-RI分析第68页
        6.3.9 统计分析第68页
    6.4 结果与讨论第68-75页
        6.4.1 麦芽三糖酶酶解淀粉第68-69页
        6.4.2 回生淀粉的消化性质第69-70页
        6.4.3 X射线衍射和相对结晶度第70-71页
        6.4.4 回生淀粉的热力学特性分析第71页
        6.4.5 回生淀粉的链长分布第71-73页
        6.4.6 淀粉结构与消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第73-74页
        6.4.7 麦芽三糖酶处理淀粉的分子结构第74-75页
    6.5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第七章 麦芽三糖酶酶法改性甜菊糖苷研究第76-88页
    7.1 引言第76页
    7.2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76-77页
        7.2.1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76-77页
        7.2.2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77页
    7.3 实验方法第77-79页
        7.3.1 酶的制备和酶活力测定第77页
        7.3.2 转苷反应底物的筛选第77页
        7.3.3 转苷产物的HPLC分析第77页
        7.3.4 转苷产物的UHPLC-MS/MS分析第77-78页
        7.3.5 转苷反应的条件优化第78页
        7.3.6 酶法改性甜菊糖苷的制备第78页
        7.3.7 感官评价第78-79页
        7.3.8 稳定性评价第79页
        7.3.9 统计分析第79页
    7.4 结果与讨论第79-86页
        7.4.1 转糖基反应底物的筛选第79-80页
        7.4.2 转苷反应产物的UPLC-MS/MS分析第80-82页
        7.4.3 转糖基反应条件的优化第82-85页
        7.4.4 感官评价第85-86页
        7.4.5 储藏稳定性评价第86页
    7.5 本章小结第86-88页
论文主要结论第88-90页
展望第90-91页
论文创新点第91-92页
致谢第92-93页
参考文献第93-102页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层次分析法和语义差别法的北京运河公园使用状况评价
下一篇:肉桂酸、姜黄素、肉桂醛和丹参酮导向的癌预防试剂的设计、合成及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