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20页 |
1.1 低温辅助超声波杀菌研究进展 | 第8-12页 |
1.1.1 超声波研究进展 | 第8-9页 |
1.1.2 超声波杀菌研究进展及机理 | 第9-10页 |
1.1.3 低温辅助超声波(TS)杀菌机理及其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1.2 细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的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1.2.1 细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 | 第12页 |
1.2.2 细菌VBNC态的检测 | 第12-14页 |
1.2.3 细菌VBNC态的诱导因素 | 第14-15页 |
1.2.4 细菌VBNC态的复苏 | 第15-17页 |
1.3 沙门氏菌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3.1 沙门氏菌的生物学特征 | 第17页 |
1.3.2 沙门氏菌VBNC态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4 研究意义、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1.4.1 研究意义 | 第18页 |
1.4.2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1.4.3 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0-21页 |
2.1.1 实验菌株 | 第20页 |
2.1.2 培养基的配制 | 第20页 |
2.1.3 实验主要仪器 | 第20页 |
2.1.4 实验主要试剂和材料 | 第20-2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1-28页 |
2.2.1 菌株的活化及保藏 | 第21页 |
2.2.2 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21页 |
2.2.3 可培养数的测定 | 第21页 |
2.2.4 TS诱导 | 第21-24页 |
2.2.5 qPCR定量分析方法 | 第24-25页 |
2.2.6 RT-qPCR定量分析方法 | 第25页 |
2.2.7 VBNC态S. Typhimurium定量检测 | 第25-26页 |
2.2.8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26页 |
2.2.9 VBNC态S. Typhimurium检测方法适用性的验证实验 | 第26页 |
2.2.10 VBNC态S. Typhimurium的复苏实验 | 第26-28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8-52页 |
3.1 VBNC态S. Typhimurium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28-32页 |
3.1.1 S. Typhimurium RNA的提取结果 | 第28页 |
3.1.2 VBNC态S. Typhimurium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28-31页 |
3.1.3 VBNC态S. Typhimurium定量检测方法适用性的验证 | 第31-32页 |
3.1.4 阶段小结 | 第32页 |
3.2 VBNC态S. Typhimurium的诱导 | 第32-40页 |
3.2.1 不同生长期S. Typhimurium对诱导VBNC态S. Typhimurium的影响 | 第32-34页 |
3.2.2 TS处理温度对诱导VBNC态S. Typhimurium的影响 | 第34-36页 |
3.2.3 TS处理时间对诱导VBNC态S. Typhimurium的影响 | 第36-38页 |
3.2.4 TS次数对诱导VBNC态S. Typhimurium的影响 | 第38-39页 |
3.2.5 自由基清除剂对TS诱导VBNC态S. Typhimurium的影响 | 第39-40页 |
3.2.6 阶段小结 | 第40页 |
3.3 VBNC态S. Typhimurium的复苏 | 第40-52页 |
3.3.1 温度对VBNC态S. Typhimurium的复苏的影响 | 第40-43页 |
3.3.2 化学物质对VBNC态S. Typhimurium的复苏的影响 | 第43-45页 |
3.3.3 富营养对VBNC态S. Typhimurium复苏的影响 | 第45-46页 |
3.3.4 麦芽糖对VBNC态S. Typhimurium复苏的影响 | 第46-48页 |
3.3.5 VBNC态S. Typhimurium复苏前后形态学特征 | 第48-51页 |
3.3.6 阶段小结 | 第51-52页 |
主要结论和展望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6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