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一)对外汉语教材的专项研究 | 第10-12页 |
(二)对外汉语教材的比较研究 | 第12-13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13页 |
(二) 分析归纳法 | 第13页 |
(三) 比较研究法 | 第13-14页 |
第二章《发展汉语》(中级) 与《新实用汉语课本》(中级)词汇对比分析 | 第14-19页 |
一、生词的数量 | 第14-15页 |
二、生词的注释 | 第15-17页 |
(一)生词注释的编写顺序 | 第15-16页 |
(二)词汇注释的英汉转换 | 第16页 |
(三)词汇注释的例句搭配 | 第16-17页 |
三、生词的编排 | 第17-19页 |
(一)分散而集中的词汇编排 | 第17-18页 |
(二)大纲及超纲词汇的编排 | 第18页 |
(三)课文、习题等环节的词汇编排 | 第18-19页 |
第三章 《发展汉语》(中级)与《新实用汉语课本》(中级)课文对比分析 | 第19-27页 |
一、课文的题材 | 第19-24页 |
(一)课文题材的“情感--文化”性 | 第20页 |
(二)课文题材的“哲理--深度”性 | 第20-21页 |
(三)课文题材的“趣味--功用”性 | 第21-22页 |
(四)课文题材的文学经典效应 | 第22页 |
(五)题材的编排模式 | 第22-24页 |
二、课文的体裁 | 第24-25页 |
(一)课文体裁的多样性 | 第24页 |
(二)课文体裁分布的内在联系 | 第24-25页 |
三、课文编写的探索 | 第25-27页 |
第四章 《发展汉语》(中级)与《新实用汉语课本》(中级)语法项目对比分析 | 第27-34页 |
一、语法项目的编排 | 第27-29页 |
(一)语法项目编排的规律性 | 第27-28页 |
(二)“突出”与“侧重”的编排模式 | 第28-29页 |
二、语法点的解释 | 第29-31页 |
(一)语法点意义阐释的“叙述”视角 | 第29-30页 |
(二)语法点解释的“规范性”与“灵活性” | 第30-31页 |
(三)语法点的编写策略 | 第31页 |
三、语法项目的量与难度等级 | 第31-34页 |
(一)语法项目的量与难度的“协调性” | 第31-33页 |
(二)语法项目的量与难度的“限制性” | 第33-34页 |
第五章 《发展汉语》(中级)与《新实用汉语课本》(中级)练习题对比分析 | 第34-41页 |
一、分类练习的题型及解析 | 第34-37页 |
(一)词汇练习 | 第34-35页 |
(二)阅读练习 | 第35页 |
(三)语法练习 | 第35-36页 |
(四)练习题型的“基础、能力、创新”要素 | 第36-37页 |
二、练习题的题量及分布 | 第37-39页 |
(一)习题量依“型”而定 | 第37-38页 |
(二)习题量分布重“合理” | 第38-39页 |
三、练习题的编排 | 第39-41页 |
(一)练习题编写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 第39页 |
(二)练习题编写的文化性和趣味性 | 第39-40页 |
(三)练习题编写的基础性和综合性 | 第40-41页 |
结论 | 第41-43页 |
注释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