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酿造工业论文--酿酒工业论文--酿酒微生物论文

酱香型白酒强化高温大曲工艺优化及比较研究

中文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4页
中文文摘第5-13页
绪论第13-23页
    1 白酒的简介第13-14页
    2 高温大曲第14-17页
        2.1 高温大曲的工艺第14页
        2.2 高温大曲中的微生物第14-15页
        2.3 高温大曲中的风味物质第15页
        2.4 高温大曲中的酶体系第15-16页
        2.5 高温大曲在酱香型白酒酿造中的作用第16-17页
    3 现代生物技术在高温大曲研究中的应用第17-20页
        3.1 宏基因组学技术第17页
        3.2 宏蛋白组学技术第17页
        3.3 Biology微平板技术第17-18页
        3.4 16SrDNA基因文库第18页
        3.5 Real-time PCR技术第18-20页
        3.6 分子生态学技术第20页
    4 高温大曲强化功能菌的研究第20-21页
    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1-23页
第一章 酱香型白酒强化高温大曲工艺优化及发酵参数变化第23-57页
    第一节 酱香型白酒强化高温大曲的工艺优化第23-3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3-30页
            1.1 材料第23-25页
            1.2 方法第25-3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0-39页
            2.1 强化高温大曲的功能菌株的选育第30-32页
            2.2 强化高温大曲工艺的响应面法优化第32-39页
        3 结论第39页
    第二节 两种高温大曲的制曲发酵过程主要参数变化第39-5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0-45页
            1.1 材料第40-41页
            1.2 方法第41-4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5-54页
            2.1 高温大曲发酵过程中酶活力变化第45-50页
            2.2 水分变化第50-51页
            2.3 淀粉含量变化第51-52页
            2.4 酸度变化第52-53页
            2.5 温度变化趋势图第53-54页
        3 结论第54-57页
第二章 Real-time PCR技术分析两种高温大曲和酒醅的主要酿酒微生物变化规律第57-91页
    第一节 Real-time PCR技术分析高温大曲总细菌及强化功能菌变化规律第57-7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7-62页
            1.1 材料第57-58页
            1.2 方法第58-6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2-78页
            2.1 样品总DNA提取方法的选择第62-63页
            2.2 高温大曲样品的16SrDNA的扩增结果第63-64页
            2.3 Real-time PCR的特异性引物与细菌通用引物序列第64页
            2.4 Real-time PCR标准曲线第64-66页
            2.5 Real-time PCR的扩增曲线和融解曲线第66-72页
            2.6 高温大曲发酵过程中功能菌数量实时变化第72-78页
        3. 结论第78-79页
    第二节 Real-time PCR技术分析酒醅的主要酿酒微生物变化规律第79-9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0-81页
            1.1 材料第80页
            1.2 方法第80-8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81-89页
            2.1 酒醅样品的总DNA提取方法的选择第81-82页
            2.2 酒醅样品16SrDNA的扩增第82页
            2.3 细菌、酵母菌通用引物和功能菌特异性引物序列第82-83页
            2.4 Real-time PCR标准曲线第83页
            2.5 Real-time PCR的扩增曲线和融解曲线第83-87页
            2.6 酒醅发酵过程中总细菌、强化功能菌和酵母菌数量实时变化第87-89页
        3 结论第89-91页
第三章 两种高温大曲酿酒微生物区系结构和蛋白组学初步分析第91-129页
    第一节 两种高温大曲细菌区系结构比较分析第91-10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91-93页
            1.1 材料第91-92页
            1.2 方法第92-9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93-105页
            2.1 高温大曲样品基因组DNA检测结果第93-94页
            2.2 PCR扩增结果第94页
            2.3 细菌OTU聚类分析第94-95页
            2.4 高温大曲细菌区系α多样性分析第95-97页
            2.5 高温大曲细菌区系组成及β多样性分析第97-105页
        3 结论第105-106页
    第二节 两种高温大曲真菌区系结构比较分析第106-11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07-108页
            1.1 材料第107页
            1.2 方法第107-10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08-117页
            2.1 高温大曲样品基因组DNA检测结果第108页
            2.2 PCR扩增结果第108-109页
            2.3 真菌OTU聚类分析第109页
            2.4 高温大曲真菌区系α多样性分析第109-111页
            2.5 高温大曲真菌区系组成及β多样性分析第111-117页
        3 结论第117-118页
    第三节 两种高温大曲的蛋白组学初步分析第118-12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18-129页
            1.1 材料第118-120页
            1.2 方法第120-124页
            1.3 结果与分析第124-127页
            1.4 结论第127-129页
第四章 两种高温大曲理化指标和风味物质比较分析第129-13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29-132页
        1.1 材料第129-130页
        1.2 方法第130-13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32-136页
        2.1 两种高温大曲理化指标分析第132-133页
        2.2 两种高温大曲的风味物质差异第133-136页
    3 结论第136-139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139-143页
    1 结论第139-141页
    2 展望第141-143页
参考文献第143-149页
致谢第149-151页
个人简历第151-154页

论文共1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家庭数字娱乐系统的智能语音服务设计研究
下一篇:化工安全盲区的考察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