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7-11页 |
1.1. 研究主题 | 第7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7-9页 |
1.2.1. 维也纳大学东亚研究所汉学系 | 第7-8页 |
1.2.2. 北语版汉语本科系列教材 | 第8-9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1.3.2. 实践意义 | 第10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1.5. 小结 | 第10-11页 |
第二章 教材本土化研究综述 | 第11-21页 |
2.1. 本土化理论研究 | 第12-15页 |
2.2. 本土化实践研究 | 第15-20页 |
2.3. 小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CFL环境下汉语教材的适用性 | 第21-28页 |
3.1. 汉语教材的适用性 | 第21-22页 |
3.2. CFL环境下的教材需求 | 第22-26页 |
3.2.1. 学习者在CFL环境下的教材需求 | 第22-24页 |
3.2.2. 教学者在CFL环境下的教材需求 | 第24-25页 |
3.2.3. 课程体系在CFL环境下的教材需求 | 第25-26页 |
3.3. 教材本土化的内涵和途径 | 第26-27页 |
3.3.1. 本文对教材的定义 | 第26页 |
3.3.2. 本文对本土化的定义 | 第26页 |
3.3.3. 本文对教材本土化和本土化教材的理解 | 第26-27页 |
3.4. 小结 | 第27-28页 |
第四章 维也纳大学汉学系教材与教学现状分析 | 第28-48页 |
4.1. 课程体系与教材选择 | 第28-39页 |
4.1.1. 课程体系 | 第28-31页 |
4.1.2. 教材选择 | 第31页 |
4.1.3. 课程简介 | 第31-39页 |
4.2. 学生情况 | 第39-44页 |
4.3. 师资情况 | 第44-46页 |
4.4. 小结 | 第46-48页 |
第五章 维也纳大学汉学系“教材本土化”工作分析 | 第48-70页 |
5.1. 增加有效输入,扩大“感知汉语”的机会 | 第48-50页 |
5.1.1. 汉语语言学入门讲座 | 第48页 |
5.1.2. 语言实验室课 | 第48-50页 |
5.1.3. 综合课(2a/b) | 第50页 |
5.2. 引导汉语学习的有效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 第50-51页 |
5.2.1. 汉语语言入门讲座 | 第50页 |
5.2.2. 综合课(2a/b) | 第50页 |
5.2.3. 阅读课(2a/b) | 第50-51页 |
5.3. 提高理性认知,帮助学习者“认知汉语” | 第51-69页 |
5.3.1. 汉语语言学入学讲座 | 第51-64页 |
5.3.2. 综合课(2a/b) | 第64页 |
5.3.3. 阅读课(2a/b) | 第64-69页 |
5.3.4. 报刊课 | 第69页 |
5.4. 开发多媒体教学资源,激发课内外学习热情 | 第69页 |
5.5. 小结 | 第69-70页 |
第六章 维也纳大学汉学系师生对现行汉语教材的反馈意见分析 | 第70-82页 |
6.1. 关于学习者需求的反馈意见 | 第70-78页 |
6.1.1. 增加有效输入,扩大“感知汉语”的机会 | 第70-74页 |
6.1.2. 引导汉语学习的有效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 第74页 |
6.1.3. 提高理性认知,帮助学习者“认知汉语” | 第74-77页 |
6.1.4. 开发多媒体教学资源,激发课内外学习热情 | 第77-78页 |
6.2. 关于教学者需求的反馈意见 | 第78-79页 |
6.3. 关于课程体系需求的反馈意见 | 第79-81页 |
6.3.1. 要符合课型安排和教学规模 | 第79页 |
6.3.2. 掌握好教学容量 | 第79-80页 |
6.3.3. 符合教学条件 | 第80页 |
6.3.4. 适应当地语言能力标准 | 第80-81页 |
6.4. 小结 | 第81-82页 |
第七章 结语:以本土化促进专业化,以本土化提高针对性 | 第82-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附录 | 第93-96页 |
附录1 | 第93-94页 |
附录2 | 第94-95页 |
附录3 | 第95-96页 |
后记 | 第96-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