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视听说教材《快乐中国—学汉语·四川篇》分析和建议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1 绪论 | 第8-13页 |
| 1.1 研究意义 | 第8页 |
| 1.2 研究内容 | 第8-9页 |
| 1.3 研究方法 | 第9页 |
| 1.4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1.4.1 视听说教材对比研究 | 第9-11页 |
| 1.4.2 视听说教材个案研究 | 第11页 |
| 1.5 对外汉语视听说教材理论研究 | 第11-13页 |
| 1.5.1 视听说教材的定义 | 第11页 |
| 1.5.2 教材编写原则 | 第11-13页 |
| 2 《四川篇》教材分析 | 第13-34页 |
| 2.1 教材简介 | 第13页 |
| 2.2 教材编排结构及优劣 | 第13-17页 |
| 2.2.1 外部编排体例 | 第14页 |
| 2.2.2 内部编排体例 | 第14-15页 |
| 2.2.3 版面设计和装帧 | 第15-16页 |
| 2.2.4 《四川篇》编排优劣 | 第16-17页 |
| 2.3 教材文本语言教学内容分析 | 第17-30页 |
| 2.3.1 课文 | 第17-22页 |
| 2.3.1.1 课文场景设置及优劣 | 第17-19页 |
| 2.3.1.2 教材适用范围研究 | 第19-22页 |
| 2.3.2 生词 | 第22-25页 |
| 2.3.2.1 生词总量和词汇等级 | 第22-23页 |
| 2.3.2.2 生词的重现率 | 第23-25页 |
| 2.3.3 注释及模式 | 第25-26页 |
| 2.3.4 练习 | 第26-28页 |
| 2.3.5 教材语言教学内容缺陷 | 第28-30页 |
| 2.4 教材视频分析 | 第30-34页 |
| 2.4.1 基本信息 | 第30-31页 |
| 2.4.2 节目时长 | 第31-32页 |
| 2.4.3 视频语速 | 第32-33页 |
| 2.4.4 字幕 | 第33-34页 |
| 3 教材文本文化内涵分析 | 第34-39页 |
| 3.1 从《四川篇》看中国自然山水观 | 第34-35页 |
| 3.1.1 山与水的组合 | 第34页 |
| 3.1.2 自然山水向审美对象的转变 | 第34-35页 |
| 3.1.3 宜居的自然山水 | 第35页 |
| 3.1.4 佛道儒与自然山水 | 第35页 |
| 3.2 从《四川篇》看人与自然的和平共处 | 第35-36页 |
| 3.3 从峨眉山、乐山看佛教文化 | 第36-37页 |
| 3.3.1 峨眉佛教文化 | 第36-37页 |
| 3.3.1.1 显赫的出身——佛教名山 | 第36页 |
| 3.3.1.2 自然与佛教的结合——佛光和圣灯 | 第36-37页 |
| 3.3.2 乐山与佛教的不解之缘 | 第37页 |
| 3.4 从九寨沟看藏族文化 | 第37-38页 |
| 3.5 从峨眉山看茶文化 | 第38页 |
| 3.6 从峨眉山看生肖文化 | 第38-39页 |
| 4 《四川篇》编写建议 | 第39-42页 |
| 4.1 扩充课文内容,明确使用对象 | 第39页 |
| 4.2 增加生词量,完善生词表 | 第39-40页 |
| 4.3 减少专业术语,增加注释例句 | 第40页 |
| 4.4 丰富练习题量和题型,增加习题难度 | 第40页 |
| 4.5 降低视频语速,增设视频内容 | 第40页 |
| 4.6 丰富文化内涵 | 第40-42页 |
| 结束语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