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引言 | 第12-23页 |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0页 |
1.1 单增李斯特菌的生物学特征 | 第12-13页 |
1.2 单增李斯特菌的传染与危害 | 第13-14页 |
1.3 单增李斯特菌的检测方法研究 | 第14-16页 |
1.3.1 传统的分离鉴定方法 | 第14页 |
1.3.2 基于免疫学检测方法 | 第14-15页 |
1.3.3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 第15-16页 |
1.4 单增李斯特菌的分型方法研究 | 第16-17页 |
1.5 单增李斯特菌的毒理机制研究 | 第17-20页 |
1.5.1 粘附侵袭相关毒力因子 | 第18-19页 |
1.5.2 细胞内感染相关毒力因子 | 第19页 |
1.5.3 毒力调控因子 | 第19-20页 |
1.5.4 环境耐受因子 | 第20页 |
2 研究目和意义以及研究内容 | 第20-23页 |
2.1 目的意义 | 第20-21页 |
2.2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2.2.1 保定、石家庄地区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的污染水平调查 | 第21页 |
2.2.2 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的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 第21页 |
2.2.3 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的毒理机制研究 | 第21-22页 |
2.3 本研究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一章 食源性单核增生性李斯特氏菌的食品污染调查 | 第23-2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5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23-24页 |
1.1.1 标准菌株 | 第23页 |
1.1.2 试验样品 | 第23页 |
1.1.3 试剂及耗材 | 第23页 |
1.1.4 主要仪器 | 第23-24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24-25页 |
1.2.1 单增李斯特菌分离鉴定方法 | 第24页 |
1.2.2 单增李斯特菌分离多重PCR验证方法 | 第24页 |
1.2.3 单增李斯特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4-25页 |
1.2.4 引物合成 | 第25页 |
1.2.5 PCR反应条件 | 第2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5-28页 |
2.1 单增李斯特菌分离鉴定 | 第25-27页 |
2.1.1 形态鉴定结果 | 第25-26页 |
2.1.2 生化鉴定结果 | 第26页 |
2.1.3 多重PCR鉴定结果 | 第26-27页 |
2.2 单增李斯特菌分离株的来源及分布 | 第27-28页 |
3 小结 | 第28-29页 |
第二章 食源性单核增生性李斯特氏菌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 第29-3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0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29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29-30页 |
1.2.1 随机引物设计及选择 | 第29-30页 |
1.2.2 DNA提取 | 第30页 |
1.2.3 RAPD优化的反应条件 | 第30页 |
1.2.4 RAPD扩增产物条带统计及数据处理 | 第3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7页 |
2.1 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RAPD扩增结果 | 第30-32页 |
2.2 308 株单增李斯特菌株的聚类分析 | 第32-37页 |
2.3 RAPD-PCR的重复性 | 第37页 |
3 讨论 | 第37-38页 |
4 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食源性单核增生性李斯特氏菌的毒理机制研究 | 第39-86页 |
第一节 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主要毒力基因的PCR检测及分布研究 | 第39-5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2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39-40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40-42页 |
1.2.1 单增李斯特菌的活化及培养 | 第40页 |
1.2.2 单增李斯特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0页 |
1.2.3 毒力基因的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40-41页 |
1.2.4 PCR反应条件 | 第41-42页 |
1.2.5 PCR产物回收、测序及同源性比对 | 第4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2-55页 |
2.1 二十七个毒力基因引物特异性验证 | 第42-43页 |
2.2 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毒力基因的PCR检测 | 第43-52页 |
2.2.1 iap基因的PCR检测(扩增片段为 528 bp) | 第43页 |
2.2.2 inl(内化素)基因家族(又称为LIPI-2 毒力岛)的PCR检测 | 第43-45页 |
2.2.3 第一毒力岛(LIPI-1)基因的PCR检测 | 第45-47页 |
2.2.4 ami基因的PCR检测(扩增片段大小为 241 bp) | 第47页 |
2.2.5 fbp基因的PCR检测(扩增片段大小为 471 bp) | 第47-48页 |
2.2.6 hpt基因的PCR检测(扩增片段大小为 575 bp) | 第48页 |
2.2.7 bsh基因的PCR检测(扩增片段大小为 340bp) | 第48-49页 |
2.2.8 gadA基因的PCR检测(扩增片段大小为 544 bp) | 第49页 |
2.2.9 hfq基因的PCR检测(扩增片段大小为 207 bp) | 第49页 |
2.2.10 virR基因的PCR检测(扩增片段大小为 210 bp) | 第49-50页 |
2.2.11 mprF基因的PCR检测(扩增片段大小为 222 bp) | 第50页 |
2.2.12 dlt操纵子各基因的PCR鉴定(dltA、dltB、dltC、dltD的扩增片段长度分别为 277bp、 286bp、113bp、287bp) | 第50-52页 |
2.2.13 PCR产物序列测定及同源性比较 | 第52页 |
2.3 27 个毒力基因在不同食品源单增李斯特菌中的分布 | 第52-54页 |
2.4 27 个毒力基因在不同基因聚类的单增李斯特菌中的分布 | 第54-55页 |
3 讨论 | 第55-56页 |
4 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二节 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Lm319 主要毒力基因的时序性表达研究 | 第57-66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7-60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57-58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58-60页 |
1.2.1 单增李斯特菌的活化及培养 | 第58页 |
1.2.2 单增李斯特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58页 |
1.2.3 单增李斯特菌基因组RNA的提取 | 第58页 |
1.2.4 毒力基因的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58-59页 |
1.2.5 PCR反应条件 | 第59页 |
1.2.6 cDNA第一条链合成 | 第59页 |
1.2.7 RT-qPCR反应 | 第59页 |
1.2.8 数据处理 | 第59-6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0-64页 |
2.1 单增李斯特菌Lm319 生长曲线测定 | 第60页 |
2.2 单增李斯特菌Lm319 中毒力基因的PCR检测 | 第60-61页 |
2.3 单增李斯特菌Lm319 毒力基因时序性表达的定性检测 | 第61-62页 |
2.4 单增李斯特菌Lm319 毒力基因时序性表达的实时定量测定 | 第62-64页 |
3 讨论 | 第64-65页 |
4 小结 | 第65-66页 |
第三节 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Lm319 的毒力基因在四种肉汤培养基中表达分析 | 第66-74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66-68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66-67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67-68页 |
1.2.1 单增李斯特菌的活化 | 第67页 |
1.2.2 四种肉汤培养基制作 | 第67页 |
1.2.3 四种肉汤培养基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培养 | 第67页 |
1.2.4 单增李斯特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67页 |
1.2.5 单增李斯特菌基因组RNA的提取 | 第67页 |
1.2.6 毒力基因的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67页 |
1.2.7 cDNA第一条链合成 | 第67-68页 |
1.2.8 PCR反应条件 | 第68页 |
1.2.9 RT-qPCR反应 | 第68页 |
1.2.10 数据处理 | 第6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8-73页 |
2.1 四种肉汤培养基中单增李斯特菌Lm319 毒力基因RT-PCR检测 | 第68-72页 |
2.2 四种肉汤培养基中单增李斯特菌Lm319 毒力基因定量测定 | 第72-73页 |
3 小结 | 第73-74页 |
第四节 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的致病力研究 | 第74-86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74-75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74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74-7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5-84页 |
2.1 试验小鼠的选择 | 第75页 |
2.2 注射计量的选择 | 第75-76页 |
2.3 不同基因聚类的单增李斯特菌致病力比较 | 第76-78页 |
2.4 不同毒力基因对小鼠致病力影响 | 第78-84页 |
2.4.1 inlA基因对小鼠致病力影响 | 第78-79页 |
2.4.2 plcA,actA和plcB基因对小鼠致病力影响 | 第79-80页 |
2.4.3 prfA基因对小鼠致病力影响 | 第80-82页 |
2.4.4 hlyA基因对小鼠致病力影响 | 第82-83页 |
2.4.5 virR,dltA和dltD基因对小鼠致病力影响 | 第83-84页 |
3 讨论 | 第84-85页 |
4 小结 | 第85-8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6-88页 |
1 全文结论 | 第86页 |
2 展望 | 第86-88页 |
附件一:毒力基因的序列测定结果 | 第88-94页 |
附件二:毒力基因的检测结果统计表 | 第94-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1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0-111页 |
作者简介 | 第111-112页 |
致谢 | 第112-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