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缩写词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42页 |
1.1 PEF发展历程与现状 | 第14-15页 |
1.2 基本概念与原理 | 第15-20页 |
1.2.1 基本概念 | 第15页 |
1.2.2 基本原理 | 第15-20页 |
1.3 PEF杀菌的应用现状 | 第20-25页 |
1.3.1 大肠杆菌 | 第21-22页 |
1.3.2 单增李斯特菌 | 第22-23页 |
1.3.3 沙门氏菌 | 第23-24页 |
1.3.4 金黄色葡萄球菌 | 第24-25页 |
1.4 微生物对PEF杀菌的抗性 | 第25-26页 |
1.5 生物膜简介 | 第26-30页 |
1.5.1 磷脂 | 第27-28页 |
1.5.2 磷脂分子的特点 | 第28-30页 |
1.6 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1.6.1 不同物理场处理对磷脂分散体系影响 | 第31页 |
1.6.2 PEF作用下Soya PC脂质体电特性研究 | 第31页 |
1.6.3 基于相变温度附近的PEF对细胞膜电通透机理研究 | 第31-32页 |
1.6.4 脂膜不同磷脂构成对其电通透性影响研究 | 第32页 |
1.6.5 微生物细胞膜的磷脂组成对PEF杀菌效率的影响机理研究 | 第32页 |
1.7 研究目的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42页 |
第二章 不同物理场处理对磷脂分散体系影响对比研究 | 第42-50页 |
2.1 引言 | 第42页 |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42-45页 |
2.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42-43页 |
2.2.2 试验方法 | 第43-45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45-48页 |
2.3.1 PEF对磷脂水溶液分散体系dm的影响 | 第45-46页 |
2.3.2 US对磷脂水溶液分散体系dm的影响 | 第46页 |
2.3.3 MF对磷脂水溶液分散体系dm的影响 | 第46-4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0页 |
第三章 PEF对细胞膜模拟体系Soya PC脂质体电通透性的影响 | 第50-64页 |
3.1 引言 | 第50页 |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50-54页 |
3.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50-51页 |
3.2.2 试验方法 | 第51-54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54-60页 |
3.3.1 PEF对大粒径Soya PC脂质体脂膜通透性的影响 | 第54-55页 |
3.3.2 PEF对小粒径Soya PC脂质体脂膜通透性的影响 | 第55-56页 |
3.3.3 PEF对Soya PC脂质体粒径的影响 | 第56-57页 |
3.3.4 PEF处理后Soya PC脂质体的稳定性 | 第57-58页 |
3.3.5 脉宽和溶液电导率对Soya PC脂质体通透性的影响 | 第58-6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第四章 热协同PEF处理对脂质体脂膜电通透性影响 | 第64-79页 |
4.1 引言 | 第64页 |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64-67页 |
4.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64-65页 |
4.2.2 试验方法 | 第65-67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67-75页 |
4.3.1 热处理 | 第67-69页 |
4.3.2 温度协同PEF处理 | 第69-71页 |
4.3.3 作用机理 | 第71-7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第五章 脂质体脂膜成分构成对其电通透性影响 | 第79-99页 |
5.1 引言 | 第79-80页 |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80-81页 |
5.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80页 |
5.2.2 试验方法 | 第80-81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81-94页 |
5.3.1 PEF对DPPC和DOPC脂质体脂膜电通透性的影响 | 第81-84页 |
5.3.2 PEF对DPPC、DOPC混合磷脂脂质体脂膜电通透性的影响 | 第84-85页 |
5.3.3 胆固醇对脂质体电通透性影响 | 第85-88页 |
5.3.4 脂质体脂膜组成对其电通透性影响机理 | 第88-90页 |
5.3.5 拉曼光谱测定脂膜成分变化对磷脂脂肪酸链构象的影响 | 第90-9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9页 |
第六章 大肠杆菌(G~-)细胞膜组成变化与其对PEF抗性影响研究 | 第99-119页 |
6.1 引言 | 第99页 |
6.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99-103页 |
6.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99-100页 |
6.2.2 试验方法 | 第100-103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103-115页 |
6.3.1 不同生长周期及生长温度PEF对大肠杆菌的杀灭效果 | 第103-108页 |
6.3.2 不同生长温度及生长周期大肠杆菌细胞膜脂肪酸组成 | 第108-110页 |
6.3.3 大肠杆菌细胞膜流动性分析 | 第110-113页 |
6.3.4 PEF对DOPC和DPPC脂质体电通透性影响比较 | 第113-11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19页 |
第七章 李斯特菌(G~+)细胞膜组成变化与其对PEF抗性影响研究 | 第119-130页 |
7.1 引言 | 第119页 |
7.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119-121页 |
7.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119-120页 |
7.2.2 试验方法 | 第120-121页 |
7.3 结果与分析 | 第121-127页 |
7.3.1 不同生长周期及培养温度对单增李斯特菌PEF杀灭效果的影响 | 第121-123页 |
7.3.2 不同生长温度及生长周期单增李斯特菌细胞膜脂肪酸组成 | 第123-127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27-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30-13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3-135页 |
致谢 | 第135-136页 |
附表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