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水产加工工业论文--水产食品加工与保藏论文

即食小龙虾保鲜剂的复配及其抑菌机理的初步研究

致谢第7-8页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28页
    1.1 小龙虾概述第17页
    1.2 小龙虾生产与加工现状第17-19页
        1.2.1 我国小龙虾生产概况第17页
        1.2.2 淡水小龙虾的加工现状第17-18页
        1.2.3 即食小龙虾食品发展前景第18-19页
    1.3 虾制品腐败菌分析的研究进展第19-20页
        1.3.1 引起虾制品腐败变质的因素第19页
        1.3.2 虾的腐败菌种类第19-20页
    1.4 虾制品防腐保藏技术研究进展第20-22页
        1.4.1 杀菌技术第20页
        1.4.2 包装技术第20-21页
        1.4.3 食品保鲜剂的添加第21页
        1.4.4 存在的一些问题第21-22页
    1.5 食品防腐保鲜剂的研究进展第22-25页
        1.5.1 化学防腐剂第22-23页
        1.5.2 天然防腐剂第23-24页
        1.5.3 复合保鲜剂在虾制品的应用第24页
        1.5.4 保鲜剂的抑菌机理第24-25页
    1.6 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5-28页
        1.6.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5页
        1.6.2 研究主要内容第25-27页
        1.6.3 研究技术路线第27-28页
第二章 即食小龙虾中优势腐败菌的筛选第28-39页
    2.1 材料与仪器第28-29页
        2.1.1 材料与试剂第28页
        2.1.2 仪器与设备第28-29页
    2.2 实验方法第29-32页
        2.2.1 即食小龙虾的制备第29页
        2.2.2 腐败菌的分离纯化第29页
        2.2.3 优势腐败菌的筛选第29-30页
        2.2.4 优势腐败菌的鉴定第30-32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32-38页
        2.3.1 即食小龙虾成品第32页
        2.3.2 即食小龙虾腐败菌的分离第32-34页
        2.3.3 腐败菌菌落总数和挥发性盐基氮含量的影响第34-35页
        2.3.4 小龙虾优势腐败菌的定量分析第35页
        2.3.5 优势腐败菌的鉴定第35-38页
    2.4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三章 保鲜剂的优选及保藏效果研究第39-58页
    3.1 材料与仪器第39页
        3.1.1 材料与试剂第39页
        3.1.2 仪器与设备第39页
    3.2 实验方法第39-43页
        3.2.1 单个保鲜剂对即食小龙虾腐败菌的最小抑菌浓度的确定第39-40页
        3.2.2 单因素实验第40页
        3.2.3 响应面法优化即食小龙虾复合保鲜剂的使用浓度第40-41页
        3.2.4 保鲜效果第41页
        3.2.5 感官评定方法第41-42页
        3.2.6 菌落总数的测定第42页
        3.2.7 pH值的测定第42页
        3.2.8 挥发性盐基氮的测定第42页
        3.2.9 硫代巴比妥酸(thiobarbituric acid,TBA)值的测定第42-43页
        3.2.10 K值的测定第43页
        3.2.11 数据处理方法第43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43-56页
        3.3.1 单个保鲜剂对即食小龙虾优势腐败菌MIC的影响第43-44页
        3.3.2 单因素实验第44-48页
        3.3.3 响应面实验优化即食小龙虾复合保鲜剂浓度第48-51页
        3.3.4 实验模型的验证第51页
        3.3.5 复合保鲜剂成本核算第51-52页
        3.3.6 复合保鲜剂对即食小龙虾的保鲜效果研究第52-56页
    3.4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第四章 复合保鲜剂抑菌机理的初步探究第58-69页
    4.1 材料与仪器第58页
        4.1.1 材料与试剂第58页
        4.1.2 仪器与设备第58页
    4.2 实验方法第58-61页
        4.2.1 菌液预处理第58页
        4.2.2 复合保鲜剂对优势腐败菌最小抑菌浓度的确定第58-59页
        4.2.3 复合保鲜剂对细菌生长曲线的影响第59页
        4.2.4 复合保鲜剂对菌液碱性磷酸酶的影响第59页
        4.2.5 复合保鲜剂对菌液电导率的影响第59页
        4.2.6 复合保鲜剂对菌液紫外吸收的影响第59页
        4.2.7 复合保鲜剂对菌液可溶性糖的影响第59-60页
        4.2.8 复合保鲜剂对菌液可溶性蛋白的影响第60-61页
        4.2.9 复合保鲜剂对细菌微观形态的影响第61页
        4.2.10 数据处理方法第61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61-68页
        4.3.1 复合保鲜剂对细菌最小抑菌浓度的确定第61-62页
        4.3.2 复合保鲜剂对细菌生长的抑制作用第62-63页
        4.3.3 复合保鲜剂对细菌细胞壁的作用第63-64页
        4.3.4 复合保鲜剂对细菌细胞膜的作用第64-66页
        4.3.5 复合保鲜剂对细胞微观形态的影响第66-68页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9-71页
    5.1 结论第69-70页
    5.2 展望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与科研项目第78-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仙人掌果多糖的结构表征、理化性质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下一篇:碳纳米材料增敏的食品中转基因成分电化学传感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