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牦牛不同部位肉品质对比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1.1 牦牛概况 | 第12-13页 |
1.1.1 牦牛的起源 | 第12页 |
1.1.2 国内外牦牛分布情况 | 第12页 |
1.1.3 我国牦牛概况 | 第12-13页 |
1.2 牦牛的经济与社会价值 | 第13-14页 |
1.2.1 牦牛的经济价值 | 第13页 |
1.2.2 牦牛的社会价值 | 第13-14页 |
1.3 牦牛肉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3.1 营养品质的研究 | 第14-16页 |
1.3.2 加工与食用品质的研究 | 第16-17页 |
1.3.3 脂肪酸的研究 | 第17-18页 |
1.3.4 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研究 | 第18-19页 |
1.4 影响牛肉品质的因素 | 第19-22页 |
1.4.1 品种 | 第19-20页 |
1.4.2 年龄 | 第20-21页 |
1.4.3 饲养条件 | 第21页 |
1.4.4 部位 | 第21-22页 |
1.5 课题的提出 | 第22-23页 |
1.6 目的与意义 | 第23-24页 |
2.材料与方法 | 第24-3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4-25页 |
2.1.1 原材料 | 第24页 |
2.1.2 取样流程 | 第24-25页 |
2.2 实验试剂 | 第25页 |
2.3 实验仪器 | 第25页 |
2.4 实验方法 | 第25-29页 |
2.4.1 营养品质测定方法 | 第25-26页 |
2.4.2 食用与加工品质测定方法 | 第26-28页 |
2.4.3 脂肪酸测定方法 | 第28页 |
2.4.4 挥发性风味物质测定方法 | 第28-29页 |
2.5 统计分析 | 第29-30页 |
3.结果与分析 | 第30-47页 |
3.1 不同部位肉营养品质 | 第30-33页 |
3.1.1 常规营养成分含量 | 第30页 |
3.1.2 无机盐含量 | 第30-31页 |
3.1.3 氨基酸组分与含量 | 第31-33页 |
3.2 不同部位肉食用与加工品质 | 第33-34页 |
3.2.1 不同部位食用品质 | 第33-34页 |
3.2.2 不同部位加工品质 | 第34页 |
3.3 不同部位肉脂肪酸组成与含量 | 第34-39页 |
3.4 风味物质 | 第39-47页 |
3.4.1 不同部位牦牛肉电子鼻判定结果 | 第39-40页 |
3.4.2 不同部位挥发性成分检测结果 | 第40-47页 |
4.讨论与结论 | 第47-55页 |
4.1 讨论 | 第47-54页 |
4.1.1 营养品质 | 第47-48页 |
4.1.2 食用与加工品质 | 第48-50页 |
4.1.3 脂肪酸 | 第50-52页 |
4.1.4 挥发性风味物质 | 第52-54页 |
4.2 结论 | 第54-55页 |
5.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研究生阶段科研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