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2页 |
·选题意义 | 第9页 |
·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再 A 就 B 了”结构整体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量研究概述 | 第10页 |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框式结构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语料来源 | 第11页 |
·符号说明 | 第11-12页 |
第二章 “再 A就 B了”结构的系统性分析 | 第12-25页 |
·“再 A”的结构特点和语义特征 | 第13-17页 |
·“再”的语义特征 | 第13-15页 |
·“A”项的成分特征 | 第15-17页 |
·“就 B 了”的结构特点和语义特征 | 第17-20页 |
·“B”项的性质分析 | 第17-18页 |
·对不变项“就”与“了”的分析 | 第18-20页 |
·“再 A 就 B 了”结构的语义特征 | 第20-23页 |
·“A”项与“B”项的逻辑关系 | 第21-22页 |
·“再 A 就 B 了”结构的时态特征 | 第22-23页 |
·小结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再 A就 B了”结构的主观性分析 | 第25-32页 |
·“再 A 就 B 了”结构主观性的具体体现 | 第26-28页 |
·“再+TIME+就+V+了”结构的主观性体现 | 第26-27页 |
·“再+ADJ+就+V+了”结构的主观性体现 | 第27-28页 |
·“再+V/ADJ+就+ADJ+了”结构的主观性体现 | 第28页 |
·“再 A 就 B 了”结构体现主观性的原因 | 第28-31页 |
·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再 A就 B了”结构的主观量分析 | 第32-39页 |
·“再+TIME+就+V+了”结构的主观量分析 | 第32-34页 |
·“再+ADJ+就+V+了”结构的主观量分析 | 第34-35页 |
·“再+V/ADJ+就+ADJ+了”结构的主观量分析 | 第35-37页 |
·“再 A 就可以了、“再 A 就行了”等形式的主观量表达 | 第37页 |
·小结 | 第37-39页 |
第五章 “再 A就 B了”结构与对外汉语教学 | 第39-46页 |
·教学宜从整体把握结构、分析结构 | 第39-43页 |
·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 第39-41页 |
·重视情景创设 | 第41-42页 |
·注重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 | 第42-43页 |
·“再 A 就 B 了”结构口语课教学方案设计 | 第43-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注释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