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立题思路 | 第9-20页 |
1.1 文献综述 | 第9-18页 |
1.1.1 药食兼用种子 | 第9-10页 |
1.1.2 薏苡仁的生物学特性和分布 | 第10-11页 |
1.1.3 葫芦巴的生物学特性和分布 | 第11-12页 |
1.1.4 薏苡仁中的化学成分 | 第12页 |
1.1.5 葫芦巴中的活性物质 | 第12-15页 |
1.1.6 种子的萌发 | 第15-18页 |
1.2 立题与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1.2.1 立题思路 | 第1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章 萌发对薏苡仁蛋白质“质”和“量”的影响 | 第20-32页 |
2.1 实验材料和设备 | 第20-21页 |
2.1.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第20页 |
2.1.2 实验设备 | 第20-2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1-22页 |
2.2.1 薏苡仁种子的发芽实验 | 第21页 |
2.2.2 薏苡仁种子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21页 |
2.2.3 薏苡仁种子中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 第21页 |
2.2.4 薏苡仁蛋白的评价 | 第21-2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2-30页 |
2.3.1 薏苡仁种子发芽率的测定 | 第22-23页 |
2.3.2 萌发过程中薏苡仁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 第23-24页 |
2.3.3 萌发过程中薏苡仁氨基酸的变化 | 第24-26页 |
2.3.4 萌发过程中薏苡仁蛋白质的营养评价 | 第26-30页 |
2.4 结论 | 第30-32页 |
第三章 萌发对葫芦巴活性物质的影响 | 第32-40页 |
3.1 实验材料和实验设备 | 第32页 |
3.1.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第32页 |
3.1.2 实验设备 | 第32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2-34页 |
3.2.1 葫芦巴种子的萌发 | 第32-33页 |
3.2.2 葫芦巴种子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第33页 |
3.2.3 高效液相法测葫芦巴种子中的芦丁和槲皮素 | 第33页 |
3.2.4 葫芦巴薯蓣皂苷元含量的测定 | 第33-34页 |
3.2.5 葫芦巴生物碱含量的测定 | 第3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4-38页 |
3.3.1 葫芦巴发芽率的测定 | 第34-35页 |
3.3.2 萌发对葫芦巴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 第35页 |
3.3.3 萌发对葫芦巴种子中芦丁和槲皮素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4 萌发对葫芦巴中薯蓣皂苷元的影响 | 第36-38页 |
3.3.5 萌发对胡芦巴中生物碱的影响 | 第38页 |
3.4 总结 | 第38-40页 |
第四章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葫芦巴中胡芦巴碱方法的建立 | 第40-45页 |
4.1 实验方法 | 第40-41页 |
4.1.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40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40-41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4页 |
4.2.1 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 第41-42页 |
4.2.2 胡芦巴碱线性关系观察 | 第42页 |
4.2.3 精密度和重复性检验 | 第42-43页 |
4.2.4 重现性的检测 | 第43页 |
4.2.5 加样回收率的检验 | 第43-44页 |
4.3 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5-46页 |
5.1 结论 | 第45页 |
5.2 展望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