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18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8-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9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9-10页 |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理论基础 | 第10-12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0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三) 研究理论基础 | 第11-12页 |
四、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一) 关于饮食文化类词汇的研究 | 第13-14页 |
(二) 关于隐喻认知方面的研究 | 第14-15页 |
(三) 关于隐喻与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研究 | 第15-18页 |
第一章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词语的界定 | 第18-22页 |
第一节 文化词语与饮食文化词语的界定 | 第18-20页 |
一、文化词语的界定 | 第18-19页 |
二、饮食文化词语的界定 | 第19-20页 |
第二节 汉语文化词语学习的重要性 | 第20-22页 |
第二章 HSK词汇大纲中的饮食文化词语考查 | 第22-33页 |
第一节 饮食文化词语的选词范围和依据 | 第22-23页 |
第二节 HSK中饮食文化词的收录情况 | 第23-24页 |
一、文化词语的分类 | 第23-24页 |
二、饮食文化词语的分类 | 第24页 |
第三节 HSK中饮食文化词语的隐喻认知意义 | 第24-33页 |
第三章 饮食文化词产生隐喻转义的原因 | 第33-39页 |
第一节 隐喻认知使饮食文化词语发生转义 | 第33-35页 |
一、莱考夫的“概念隐喻” | 第33-34页 |
二、饮食隐喻的产生机制 | 第34-35页 |
第二节 饮食文化词语成为“源认知域”的必然性 | 第35-36页 |
第三节 汉民族的意象思维使饮食文化词语发生隐喻转义 | 第36-39页 |
第四章 隐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 第39-48页 |
第一节 运用隐喻进行汉语词汇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 第39-43页 |
一、调查目的与调查问卷 | 第39-40页 |
二、调查对象及调查方法 | 第40页 |
三、调查统计 | 第40-42页 |
四、调查结论与启示 | 第42-43页 |
第二节 隐喻理论用于汉语词汇教学的实验分析——以汉语饮食味觉词为例 | 第43-48页 |
一、实验目的 | 第43页 |
二、实验对象 | 第43页 |
三、实验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 第43-44页 |
四、实验过程 | 第44-46页 |
五、实验结果 | 第46-48页 |
第五章 隐喻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原则及策略 | 第48-57页 |
第一节 运用隐喻理论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原则 | 第48-51页 |
一、针对性原则 | 第49-50页 |
二、趣味性原则 | 第50-51页 |
第二节 《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饮食隐喻词汇的教学策略 | 第51-57页 |
一、激活隐喻认知意识 | 第51页 |
二、建立概念域之间的联系 | 第51-52页 |
三、了解隐喻词汇的多义关系 | 第52-53页 |
四、教学中重视隐喻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 第53-54页 |
五、重视中西方文化的对比 | 第54-55页 |
六、结合语境,建构隐喻辨认、运用能力 | 第55-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附录一 | 第58-60页 |
附录二 | 第60-62页 |
附录三 | 第62-64页 |
附录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