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22页 |
第一节 凤庆县概况 | 第8-12页 |
一、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域划分 | 第8-11页 |
二、历史沿革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凤庆方言概况 | 第12-14页 |
一、凤庆方言简介 | 第12页 |
二、凤庆方言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第三节 本文研究方法、价值、目的及说明 | 第14-18页 |
一、研究方法和材料来源 | 第14-16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2. 语料来源 | 第15-16页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目的 | 第16-17页 |
1. 选题价值 | 第16-17页 |
2. 选题意义 | 第17页 |
3.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三、本文符号说明 | 第17-18页 |
第四节 合音现象研究概况 | 第18-22页 |
一、合音简介 | 第18-19页 |
二、合音现象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三、本文对合音现象的定义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凤庆方言合音的基本类型 | 第22-62页 |
第一节 凤庆方言音系 | 第22-29页 |
第二节 普通合音现象与特殊合音现象 | 第29-62页 |
一、普通合音现象 | 第30-45页 |
(―) 词内部、短语内部的合音现象 | 第30-38页 |
(二) 句子内部的合音现象 | 第38-42页 |
(三) 合音现象合音规律 | 第42-45页 |
二、特殊合音现象——儿化型合音 | 第45-57页 |
(一) 特殊合音现象的合音规律 | 第46-55页 |
(二) 特殊合音现象的类别划分 | 第55-57页 |
三、凤庆方言合音现象与其他方言合音现象的对比 | 第57-62页 |
第三章 凤庆方言合音现象的频次分类 | 第62-72页 |
第一节 频次分类下的六类凤庆方言合音现象 | 第62-67页 |
第二节 合音同音 | 第67-69页 |
第三节 合音变调 | 第69-72页 |
第四章 凤庆方言合音现象的固定程度、产生原因及其影响分析 | 第72-83页 |
第一节 合音现象的固定程度 | 第72-74页 |
第二节 合音现象发生分布及原因初探 | 第74-78页 |
一、合音现象发生分布 | 第74-76页 |
二、合音现象产生原因初探 | 第76-78页 |
第三节 合音现象对语音、语法、语义的影响 | 第78-83页 |
一、语音 | 第78-79页 |
二、语法 | 第79-81页 |
三、语义 | 第81-83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