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前言 | 第11-12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2.1 关于适应及大学新生适应的研究评述 | 第12-15页 |
2.1.1 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2.1.2 国外关于大学新生适应的相关研究 | 第13页 |
2.1.3 国内关于大学新生适应性的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2.2 关于团体及认知行为团体干预的研究评述 | 第15-17页 |
2.2.1 团体心理辅导 | 第15-16页 |
2.2.2 团体辅导的理论取向——认知行为团体干预 | 第16-17页 |
2.3 以往研究的不足 | 第17-18页 |
2.4 研究假设 | 第18-19页 |
3 研究一:大学新生适应性调查 | 第19-24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3.2.1 被试 | 第19页 |
3.2.2 测量工具 | 第19-20页 |
3.2.3 数据处理 | 第20页 |
3.2.4 统计方法 | 第20页 |
3.3 结果分析 | 第20-24页 |
3.3.1 性别 | 第20-21页 |
3.3.2 是否独生子女 | 第21-22页 |
3.3.3 专业 | 第22页 |
3.3.4 生源地 | 第22-24页 |
4 研究二:对大学新生适应性不良群体的认知行为团体干预研究 | 第24-35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4.2 研究思路 | 第24页 |
4.3 研究方法和程序 | 第24-28页 |
4.3.1 研究被试 | 第24-25页 |
4.3.2 研究方法 | 第25页 |
4.3.3 研究工具 | 第25页 |
4.3.4 团体辅导活动方案的理论基础 | 第25-26页 |
4.3.5 团体辅导的具体实施阶段 | 第26-28页 |
4.3.6 数据处理 | 第28页 |
4.3.7 统计方法 | 第28页 |
4.4 结果分析 | 第28-35页 |
4.4.1 团体辅导干预之前实验组、对照组在适应性水平上的差异比较 | 第28-29页 |
4.4.2 团体辅导之后实验组、对照组在适应性水平上的差异比较 | 第29-31页 |
4.4.3 实验组与对照组前后测组内比较 | 第31-33页 |
4.4.4 团体成员自我评估 | 第33-34页 |
4.4.5 团体领导者的观察评估 | 第34-35页 |
5 讨论 | 第35-39页 |
5.1 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对改善大学新生适应性水平的讨论 | 第35-37页 |
5.1.1 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对改善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水平的讨论 | 第35页 |
5.1.2 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对改善大学新生人际适应性水平的讨论 | 第35-36页 |
5.1.3 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对改善大学新生角色适应性水平的讨论 | 第36页 |
5.1.4 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对改善大学新生职业选择适应性水平的讨论 | 第36页 |
5.1.5 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对改善大学新生环境认同适应性水平的讨论 | 第36-37页 |
5.2 干预效果总体分析 | 第37页 |
5.3 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对大学新生适应性干预效果的产生机制 | 第37-39页 |
5.3.1 团体辅导的优势 | 第37-38页 |
5.3.2 认知行为团体的优势 | 第38-39页 |
6 结论 | 第39-41页 |
6.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39页 |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局限点 | 第39-41页 |
6.2.1 创新 | 第39页 |
6.2.2 局限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附录 | 第46-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