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汉语教学论文--对外汉语教学论文

韩国本土汉语学习者学习“把”字句偏误分析及实验教学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英文摘要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4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8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8-19页
    1.3 研究课题调查对象及调查方法第19-21页
        1.3.1 调查对象第19页
        1.3.2 调查标准第19-20页
        1.3.3 调查方法第20-21页
    1.4 本论文研究范围第21页
    1.5 语料来源及论文结构第21-24页
        1.5.1 语料来源第21页
        1.5.2 论文结构第21-24页
第二章 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现状第24-34页
    2.1 第一语言习得的理论考察第24-25页
    2.2 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考察第25-27页
    2.3 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差异及关系第27-29页
        2.3.1 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差异第27-28页
        2.3.2 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的相互关系第28-29页
    2.4 中介语理论、对比分析理论和偏误分析理论第29-34页
        2.4.1 中介语理论第29-30页
        2.4.2 对比分析理论第30-31页
        2.4.3 偏误分析理论第31-34页
第三章“把”字句的本体研究与第二语言习得的“把”字句研究综述第34-48页
    3.1“把”字句的本体研究综述第34-41页
        3.1.1 句法研究成果第34-38页
        3.1.2 语义研究成果第38-40页
        3.1.3 语用研究成果第40-41页
    3.2 第二语言习得关于“把”字句的研究综述第41-48页
        3.2.1“把”字句的教学研究第43-44页
        3.2.2“把”字句的偏误研究第44-48页
第四章 汉语“S把O V”在韩国语中的对应形式研究第48-83页
    4.1 汉语的“S把O V”和韩语的“S O V”的成分对应关系分析第48-62页
        4.1.1 汉语的“S把O V”和 韩语“S O V”的“V”部分对应情况分析第48-54页
        4.1.2 汉语的“S把O V”和 韩语“S O V”的“O”部分对应情况分析第54-57页
        4.1.3 汉语的“S把O V”和 韩语“S O V”的“S”部分对应情况分析第57-60页
        4.1.4 汉语“S把O V”和 韩语“S O V”的“V”情况比较第60-62页
    4.2 汉语的“S把OV”在韩语中的对应形式研究第62-83页
        4.2.1 表示移位的“把”字句在韩国语中的句式对应形式第63-68页
        4.2.2 表示变化的“把”字句在韩国语中的句式对应形式第68-72页
        4.2.3 表示动词之间的联系或重复发生的“把”字句在韩国中的句式的对应形式第72-78页
        4.2.4 表示心理空间移位或变化的“把”字句在韩国语中的句式对应形式第78-80页
        4.2.5 表示受损的“把”字句在韩国语句式对应形式第80-83页
第五章 韩国本土学习汉语者学习“把”字句的学情调查第83-105页
    5.1 调查前述第83-85页
        5.1.1 本文宗旨第83-84页
        5.1.2 调查对象第84页
        5.1.3 调查方法第84-85页
        5.1.4 问卷调查主要目的第85页
    5.2 第一次问卷调查第85-89页
        5.2.1 调查时间第85-86页
        5.2.2 调查目的第86页
        5.2.3 调查对象第86页
        5.2.4 调查内容第86-87页
        5.2.5 调查结果第87-89页
        5.2.6 结果分析第89页
    5.3 第二次问卷调查第89-92页
        5.3.1 调查时间第90页
        5.3.2 调查目的第90页
        5.3.3 调查对象第90-91页
        5.3.4 调查内容第91页
        5.3.5 调查结果第91-92页
        5.3.6 结果分析第92页
    5.4 第三次问卷调查第92-103页
        5.4.1 调查时间第93页
        5.4.2 调查目的第93页
        5.4.3 调查对象第93-94页
        5.4.4 调查内容第94页
        5.4.5 调查结果第94-95页
        5.4.6 结果分析第95-99页
        5.4.7 调查结果分析第99-103页
    5.5 小结第103-105页
第六章 韩国本土汉语学习者学习“把”字句的偏误分析第105-192页
    6.1 与谓语相关的“把”字句偏误第105-124页
        6.1.1 与“光杆动词”相关的“把”字句偏误第105-108页
        6.1.2 与“不及物动词”相关的“把”字句偏误第108-112页
        6.1.3 与“关系动词”相关的“把”字句偏误第112-115页
        6.1.4 与“非行为动词”相关的“把”字句偏误第115-124页
    6.2 与状语相关的“把”字句偏误第124-138页
        6.2.1 状语只能用于介词“把”字前第124-131页
        6.2.2 状语只能用于“把”字后第131-138页
    6.3 与补语相关的“把”字句偏误第138-163页
        6.3.1 S +“把”+ O + V+ 可能补语第138-141页
        6.3.2 S +“把”+ O + VP第141-143页
        6.3.3 S +“把”+ O + V+ 得 + 状态补语(形容词)第143-146页
        6.3.4 S +“把”+ O + V + 趋向补语第146-148页
        6.3.5 S +“把”+ O + V + 时量补语/动量补语第148-151页
        6.3.6 S +“把”+ O +“介词短语补语”第151-163页
    6.4 与宾语相关的“把”字句偏误第163-169页
        6.4.1 宾语无定(泛指)造成的“把”字句偏误第163-165页
        6.4.2 宾语其他问题的“把”字句偏误第165-169页
    6.5 与“助词”有关的“把”字句偏误第169-182页
        6.5.1“了”与“把”字句的偏误第169-172页
        6.5.2“着”与“把”字句的偏误第172-174页
        6.5.3“过”与“把”字句的偏误第174-182页
    6.6 韩国本土汉语学习者学习“把”字句偏误成因分析第182-192页
        6.6.1 母语的负迁移第182-183页
        6.6.2 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第183-187页
        6.6.3 教学方面的问题第187-192页
第七章 韩国本土汉语学习者学习“把”字句偏误的教学反思及实验教学研究第192-287页
    7.1 韩国本土汉语教师对汉语“把”字句的教学反思第192-215页
        7.1.1 韩国本土汉语教师现况第192-194页
        7.1.2 韩国本土普遍使用的汉语教材第194-206页
        7.1.3 韩国本土汉语“把”字句学术研究成果反映情况第206-210页
        7.1.4 韩国本土汉语“把”字句教学现况调查第210-215页
    7.2 韩国本土汉语汉语学习者学习“把”字句偏误的教学对策第215-227页
        7.2.1 教师第215-216页
        7.2.2 教材第216页
        7.2.3 教学内容第216-217页
        7.2.4 教学方法第217-227页
    7.3 韩国本土汉语学习者学习“把”字句能力的强化实验教学第227-287页
        7.3.1 强化实验教学前韩国本土汉语学习者调查第227-231页
        7.3.2 韩国本土汉语学习者学习“把”字句强化实验教学与设计第231-274页
        7.3.3 强化教学训练后韩国汉语学习者调查结果偏误分析第274-277页
        7.3.4 强化教学训练前后韩国汉语学习者调查结果分析第277-286页
        7.3.5 三方对比分析第286-287页
第八章 结论第287-291页
    8.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第287-288页
    8.2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第288-289页
    8.3 本论文的研究前景展望第289-290页
    8.4 本论文可能产生的作用第290-291页
参考文献第291-311页
附录第311-411页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第411-413页
致谢第413-415页

论文共4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台湾《自由中国》杂志文艺栏研究
下一篇:新传媒语境中文学传播的路径与价值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