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21页 |
一、本课题的缘起 | 第11-14页 |
二、研究现状及研究思路、方法 | 第14-21页 |
第一章 《自由中国》杂志的发展历程 | 第21-49页 |
第一节 政治文化语境中的台湾文艺杂志生态 | 第21-29页 |
一、1950年代台湾文艺杂志纵览 | 第21-24页 |
二、“反共文艺”的形成及影响 | 第24-26页 |
三、“自由人文主义”的突围 | 第26-29页 |
第二节 《自由中国》的创办与发展 | 第29-43页 |
一、《自由中国》的筹备与创刊 | 第29-31页 |
二、《自由中国》的宗旨 | 第31-33页 |
三、编辑群体的离合 | 第33-37页 |
四、“雷震案”与《自由中国》的终结 | 第37-43页 |
第三节 政论期刊中的文艺栏 | 第43-49页 |
一、政论期刊中的文化特色 | 第43-45页 |
二、“文艺栏”概况 | 第45-49页 |
第二章“文艺栏”的多元文学样态 | 第49-105页 |
第一节 从“反共文学”走向纯文学 | 第49-62页 |
一、1949-1952年:“反共文学”的发展 | 第49-55页 |
二、1953-1960年:纯文学的探索 | 第55-62页 |
第二节“她们在写历史”:女性小说的勃发 | 第62-71页 |
一、悲情女子与婚姻之殇 | 第62-66页 |
二、“我是谁”:女性的职业角色 | 第66-68页 |
三、女性心理症结与“逆在地化”写作 | 第68-71页 |
第三节 故乡的面影:怀乡叙事中的别样书写 | 第71-81页 |
一、被历史淹没的东北作家:司马桑敦 | 第71-78页 |
二、“热读”与“误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 第78-81页 |
第四节 闺秀散文与学者散文 | 第81-96页 |
一、张秀亚:“新文艺腔”中的喁喁独语 | 第82-87页 |
二、琦君:“睹物思人忆旧年” | 第87-91页 |
三、吴鲁芹:“轻裘缓带一墨客” | 第91-96页 |
第五节 新诗试验 | 第96-105页 |
一、余光中:由古典向现代的转轨 | 第98-101页 |
二、周策纵的“海外诗抄” | 第101-105页 |
第三章 众声喧哗的话语场域 | 第105-135页 |
第一节 书生论政:殷海光与《自由中国》 | 第105-116页 |
一、“大江东流挡不住”:殷海光自由主义思想的演变 | 第105-110页 |
二、殷海光与新儒家的恩怨 | 第110-116页 |
第二节 自由派与同盟者:胡适在《自由中国》的角色困境 | 第116-121页 |
第三节“自由人文主义”的曲折发展:聂华苓与“文艺栏” | 第121-130页 |
一、流水十一载间:主编杂忆 | 第121-126页 |
二、聂华苓的“台湾人”群像 | 第126-130页 |
第四节 自由民主思想对文艺栏的影响 | 第130-135页 |
一、对“文化清洁运动”的批判 | 第130-132页 |
二、声援《祖国周刊》 | 第132-135页 |
第四章 《自由中国》与台港文化场域的互动 | 第135-169页 |
第一节 现代主义思潮中的《自由中国》与《文学杂志》 | 第135-147页 |
一、“文艺栏”与《文学杂志》的互动 | 第135-137页 |
二、“留美风潮”及《自由中国》的报道 | 第137-140页 |
三、《旅美小简》:留学生文学的先声 | 第140-145页 |
四、反思“美援文化” | 第145-147页 |
第二节 《自由中国》与香港文学界的互动 | 第147-158页 |
一、第二代“南来作家”的笔墨登场 | 第147-152页 |
二、《自由中国》与《民主评论》:从“同归”到“殊途” | 第152-158页 |
第三节 《自由中国》的余绪 | 第158-169页 |
一、“文艺栏”之后:放眼世界的文学心 | 第158-165页 |
二、李敖与《文星》 | 第165-169页 |
结语 | 第169-171页 |
参考文献 | 第171-177页 |
附录一:《自由中国》文艺栏作品目录 | 第177-195页 |
附录二:聂华苓发表在《自由中国》的作品目录 | 第195-197页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97-198页 |
后记 | 第198-1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