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一、国内研究 | 第10-12页 |
二、国外研究 | 第12-13页 |
三、国内外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3页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一、现实意义 | 第13-14页 |
二、理论意义 | 第14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一、实地调查法 | 第14页 |
二、案例研究法 | 第14-15页 |
三、比较研究法 | 第15页 |
四、文献研究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埃格顿大学农业特色孔子学院的概况 | 第16-22页 |
第一节 埃格顿大学农业特色孔子学院设立背景 | 第16-19页 |
一、全球特色孔子学院发展迅速 | 第16页 |
二、特色孔子学院的重要性 | 第16-19页 |
第二节 埃格顿大学农业特色孔子学院语言文化教学概况 | 第19-20页 |
第三节 埃格顿大学农业特色孔子学院农业技术推广概况 | 第20-22页 |
第三章 埃格顿大学农业特色孔子学院办学困境 | 第22-29页 |
第一节 师资方面 | 第22-23页 |
一、汉语教师短缺 | 第22-23页 |
二、农业教师教学能力不足 | 第23页 |
第二节 学生方面 | 第23-24页 |
一、校内生源种类单一 | 第23-24页 |
二、汉语生源流失严重 | 第24页 |
第三节 教学内容方面 | 第24-25页 |
一、语言技能教学不均衡 | 第24-25页 |
二、农业文化教学偏少 | 第25页 |
第四节 教学环境方面 | 第25-27页 |
一、文体设施不齐全 | 第25-26页 |
二、非洲人对中非文化交流存在认知误区 | 第26-27页 |
第五节 教学效果方面 | 第27-29页 |
一、汉语社会教学规模小 | 第27页 |
二、农业技术缺乏科研合作 | 第27-29页 |
第四章 埃格顿大学农业特色孔子学院办学困境原因分析 | 第29-39页 |
第一节 师资方面困境的原因 | 第29-32页 |
一、汉语教师离多进少 | 第29-31页 |
二、农业教师没有统一的选派标准 | 第31-32页 |
第二节 学生方面困境的原因 | 第32-34页 |
一、孔子学院奖学金吸引力低 | 第32-33页 |
二、汉语课程没有扎根本土 | 第33-34页 |
第三节 教学内容方面困境的原因 | 第34-35页 |
一、汉语教材不合适 | 第34-35页 |
二、农业的物化表达多于文化传播 | 第35页 |
第四节 教学环境方面困境的原因 | 第35-36页 |
一、孔子学院资金不足 | 第35-36页 |
二、跨文化交际障碍 | 第36页 |
第五节 教学效果方面困境的原因 | 第36-39页 |
一、孔子学院宣传力度不强 | 第36-37页 |
二、农业技术认可度大于需求度 | 第37-39页 |
第五章 埃格顿大学农业特色孔子学院发展对策 | 第39-48页 |
第一节 师资方面困境的发展对策 | 第39-40页 |
一、加强孔子学院人员结构本土化 | 第39页 |
二、建立独立的农业外派教师选派体系 | 第39-40页 |
第二节 学生方面困境的发展对策 | 第40-41页 |
一、深入拓展生源渠道 | 第40-41页 |
二、推动汉语课程纳入中小学教学大纲 | 第41页 |
第三节 教学内容方面困境的发展对策 | 第41-43页 |
一、完善汉语本土教材的编写 | 第41-42页 |
二、拓展农业交流形式 | 第42-43页 |
第四节 教学环境方面困境的发展对策 | 第43-44页 |
一、拓宽文化活动资金来源渠道 | 第43-44页 |
二、以文化融合促进中国文化传播 | 第44页 |
第五节 教学效果方面困境的发展对策 | 第44-45页 |
一、加大孔子学院宣传工作 | 第44-45页 |
二、加强农业技术培训需求调研 | 第45页 |
第六节 对全球其他特色孔子学院发展的借鉴意义 | 第45-48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附录 | 第51-53页 |
附录A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