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2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2-15页 |
1.1.1 心理健康服务人员需求量较大 | 第12-13页 |
1.1.2 心理学大学生值得被重点关注 | 第13页 |
1.1.3 心理学大学生共情、应对方式和人际关系现状值得探讨 | 第13-15页 |
1.2 概念界定 | 第15-19页 |
1.2.1 共情的概念 | 第15-16页 |
1.2.2 应对及应对方式的概念 | 第16-18页 |
1.2.3 人际关系的概念 | 第18-19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9-29页 |
1.3.1 共情的研究概述 | 第19-23页 |
1.3.2 应对方式的研究概述 | 第23-26页 |
1.3.3 人际关系的研究概述 | 第26-28页 |
1.3.4 共情、应对方式与人际关系三者的相关研究 | 第28-29页 |
1.4 研究目的、假设及意义 | 第29-32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9-30页 |
1.4.2 研究假设 | 第30页 |
1.4.3 研究意义 | 第30-32页 |
第2章 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共情、应对方式和人际关系的现状研究 | 第32-78页 |
2.1 研究目的 | 第32页 |
2.2 研究方法与程序 | 第32-36页 |
2.2.1 研究对象 | 第32-34页 |
2.2.2 研究工具 | 第34-36页 |
2.2.3 研究程序 | 第36页 |
2.3 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共情现状 | 第36-48页 |
2.3.1 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共情的总体状况 | 第36-37页 |
2.3.2 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共情的人口学变量差异比较 | 第37-48页 |
2.4 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应对方式现状 | 第48-65页 |
2.4.1 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总体状况 | 第48页 |
2.4.2 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应对方式的人口学变量差异比较 | 第48-65页 |
2.5 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 | 第65-78页 |
2.5.1 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总体状况 | 第65-66页 |
2.5.2 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人口学变量差异比较 | 第66-78页 |
第3章 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共情、应对方式和人际关系的关系研究 | 第78-89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78页 |
3.2 研究方法与程序 | 第78页 |
3.3 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共情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 第78-80页 |
3.3.1 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共情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 第78-79页 |
3.3.2 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共情与应对方式的回归分析 | 第79-80页 |
3.4 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共情与人际关系的关系研究 | 第80-81页 |
3.4.1 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共情与人际关系的相关分析 | 第80页 |
3.4.2 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共情与人际关系的回归分析 | 第80-81页 |
3.5 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应对方式与人际关系的关系研究 | 第81-83页 |
3.5.1 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应对方式与人际关系的相关分析 | 第81-82页 |
3.5.2 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应对方式与人际关系的回归分析 | 第82-83页 |
3.6 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共情、应对方式和人际关系的关系研究 | 第83-89页 |
3.6.1 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共情和应对方式对人际关系的预测 | 第83-84页 |
3.6.2 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应对方式在共情和人际关系之间的中介作用检验 | 第84-89页 |
第4章 讨论 | 第89-110页 |
4.1 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共情、应对方式和人际关系的总体状况 | 第89-92页 |
4.1.1 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共情的总体状况 | 第89-90页 |
4.1.2 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总体状况 | 第90-91页 |
4.1.3 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总体状况 | 第91-92页 |
4.2 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三变量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 第92-104页 |
4.2.1 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三个变量在性别上的分析 | 第92-93页 |
4.2.2 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三个变量在生源地上的分析 | 第93-94页 |
4.2.3 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的共情在民族上的分析 | 第94-95页 |
4.2.4 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应对方式与人际关系在高中学科上的分析 | 第95页 |
4.2.5 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共情与人际关系在独生情况上的分析 | 第95页 |
4.2.6 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三个变量在有无锻炼习惯上的分析 | 第95-96页 |
4.2.7 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三个变量在生活是否满意上的分析 | 第96页 |
4.2.8 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三个变量在是否处于恋爱上的分析 | 第96-97页 |
4.2.9 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三个变量在是否玩网络游戏上的分析 | 第97-98页 |
4.2.10 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在不同年龄段上的分析 | 第98页 |
4.2.11 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三个变量在不同学校上的分析 | 第98-100页 |
4.2.12 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在不同年级上的分析 | 第100-101页 |
4.2.13 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和人际关系在不同恋爱次数上的分析 | 第101页 |
4.2.14 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三个变量在不同班级和谐氛围上的分析 | 第101-102页 |
4.2.15 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三个变量在不同任职情况上的分析 | 第102-103页 |
4.2.16 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在不同家庭经济情况上的分析 | 第103页 |
4.2.17 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三个变量在父、母亲文化程度上的分析 | 第103-104页 |
4.3 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共情、应对方式和人际关系的相关分析 | 第104-107页 |
4.3.1 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共情与应对方式的关系分析 | 第104-106页 |
4.3.2 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共情与人际关系的关系分析 | 第106-107页 |
4.3.3 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应对方式与人际关系的关系分析 | 第107页 |
4.4 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的共情和应对方式对人际关系的预测作用分析 | 第107-108页 |
4.5 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在共情和人际关系的中介作用分析 | 第108-110页 |
第5章 总结 | 第110-113页 |
5.1 结论 | 第110页 |
5.2 提高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共情、应对方式和人际关系的几点建议 | 第110-111页 |
5.3 研究不足和展望 | 第111-113页 |
5.3.1 研究对象 | 第112页 |
5.3.2 研究方法 | 第112页 |
5.3.3 数据分析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9页 |
附录A—基本信息调查表 | 第119-120页 |
附录B—IRC-C | 第120-121页 |
附录C—CSQ | 第121-122页 |
附录D—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 | 第122-12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123-124页 |
致谢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