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1 引言 | 第8-11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1.2 研究目的 | 第9页 |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9-10页 |
| 1.4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 2.1 积极人格品质 | 第11-14页 |
| 2.1.1 积极人格品质的概念与发展 | 第11-12页 |
| 2.1.2 积极人格品质研究的主要理论观点 | 第12页 |
| 2.1.3 积极人格品质的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2.1.4 中职学生积极人格品质的相关研究成果 | 第13-14页 |
| 2.2 家庭环境及其与积极人格品质的关系 | 第14-16页 |
| 2.2.1 家庭环境的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 2.2.2 家庭环境的影响作用 | 第15页 |
| 2.2.3 家庭环境与积极人格品质的关系 | 第15-16页 |
| 2.3 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与积极人格品质的关系 | 第16-18页 |
| 2.3.1 父母教养方式的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 2.3.2 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作用 | 第17页 |
| 2.3.3 父母教养方式与积极人格品质之间的关系 | 第17-18页 |
| 2.4 问题提出 | 第18-19页 |
| 3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3.1 研究对象 | 第19页 |
| 3.2 研究工具 | 第19-20页 |
| 3.2.1 《积极人格品质量表(儿童版)》 | 第19页 |
| 3.2.2 《父母教养方式评定量表(EMBU)》 | 第19-20页 |
| 3.2.3 《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 | 第20页 |
| 3.3 研究程序 | 第20页 |
| 3.4 统计分析 | 第20页 |
| 4 研究结果 | 第20-35页 |
| 4.1 中职学生积极人格品质状况与特征 | 第20-26页 |
| 4.1.1 中职学生积极人格品质的总体状况 | 第20-21页 |
| 4.1.2 中职学生积极人格品质的性别特征 | 第21-22页 |
| 4.1.3 中职学生积极人格品质的年级特征 | 第22-23页 |
| 4.1.4 中职学生积极人格品质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特征 | 第23-24页 |
| 4.1.5 中职学生积极人格品质的生源地特征 | 第24-26页 |
| 4.2 父母教养方式现状及其与中职学生积极人格品质的关系 | 第26-30页 |
| 4.2.1 中职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现状 | 第26页 |
| 4.2.2 父母教养方式与中职学生积极人格品质的关系 | 第26-27页 |
| 4.2.3 父母教养方式对中职学生积极人格品质的预测作用 | 第27-30页 |
| 4.3 家庭环境现状及其与中职学生积极人格品质的关系 | 第30-34页 |
| 4.3.1 中职学生家庭环境现状 | 第30页 |
| 4.3.2 中职学生家庭环境和积极人格品质的关系 | 第30-31页 |
| 4.3.3 家庭环境对中职学生积极人格品质的预测作用 | 第31-34页 |
| 4.4 父母教养方式在家庭环境对中职学生积极人格品质影响中的中介作用 | 第34-35页 |
| 5 讨论 | 第35-39页 |
| 5.1 中职学生积极人格品质的现状与特征 | 第35-37页 |
| 5.2 父母教养方式和中职学生积极人格品质的关系 | 第37-38页 |
| 5.3 家庭环境和中职学生积极人格品质的关系 | 第38-39页 |
| 5.4 中职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在家庭环境对其积极人格品质影响中的中介作用 | 第39页 |
| 6 结论与建议 | 第39-41页 |
| 6.1 结论 | 第39-40页 |
| 6.2 改善中职学生积极人格品质的相关建议 | 第40页 |
| 6.3 本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 附录 | 第44-46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6-47页 |
| 致谢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