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注释表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4页 |
1.1 发酵大麦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1.1 大麦简介 | 第14页 |
1.1.2 发酵对谷物主要功能成分的影响研究 | 第14-15页 |
1.1.3 发酵大麦的功能活性研究 | 第15-16页 |
1.2 秀丽隐杆线虫概述 | 第16-20页 |
1.2.1 线虫简介 | 第16-17页 |
1.2.2 线虫脂代谢途径 | 第17-18页 |
1.2.3 线虫脂代谢调节的核心通路 | 第18-20页 |
1.3 秀丽隐杆线虫在脂代谢研究中的应用 | 第20-22页 |
1.3.1 线虫肥胖模型作为模式生物 | 第20-21页 |
1.3.2 线虫突变体模型作为模式生物 | 第21-22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2-23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植物乳杆菌发酵大麦过程中主要成分的变化 | 第24-36页 |
2.1 引言 | 第24页 |
2.2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24-25页 |
2.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第24页 |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4-25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25-27页 |
2.3.1 样品制备 | 第25页 |
2.3.2 pH与总酸测定 | 第25页 |
2.3.3 总糖、总蛋白质与酚类化合物测定 | 第25-26页 |
2.3.4 植酸测定 | 第26页 |
2.3.5 有机酸测定 | 第26页 |
2.3.6 发酵液GC-MS分析 | 第26-27页 |
2.3.7 数据处理 | 第27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7-35页 |
2.4.1 发酵时间对pH与总酸含量的影响 | 第27-28页 |
2.4.2 发酵时间对总糖含量的影响 | 第28-29页 |
2.4.3 发酵时间对总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第29页 |
2.4.4 发酵时间对酚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 第29-30页 |
2.4.5 发酵时间对植酸含量的影响 | 第30-31页 |
2.4.6 发酵时间对有机酸组成的影响 | 第31-32页 |
2.4.7 发酵液GC-MS分析结果 | 第32-3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发酵大麦提取物对野生型秀丽隐杆线虫脂肪沉积的影响 | 第36-48页 |
3.1 引言 | 第36页 |
3.2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36-37页 |
3.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第36-37页 |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37页 |
3.3 试验方法 | 第37-40页 |
3.3.1 样品制备 | 第37-38页 |
3.3.2 总蛋白质制备 | 第38页 |
3.3.3 总糖制备 | 第38页 |
3.3.4 酚类化合物制备 | 第38页 |
3.3.5 平板涂布 | 第38-39页 |
3.3.6 线虫培养 | 第39页 |
3.3.7 油红O染色 | 第39页 |
3.3.8 数据处理 | 第39-40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0-46页 |
3.4.1 不同发酵时间的LFBE对秀丽隐杆线虫脂肪沉积的影响 | 第40-41页 |
3.4.2 RBE与LFBE对秀丽隐杆线虫脂肪含量的影响 | 第41-43页 |
3.4.3 LFBE中总蛋白质对秀丽隐杆线虫脂肪沉积的影响 | 第43-44页 |
3.4.4 LFBE中总糖对秀丽隐杆线虫脂肪沉积的影响 | 第44-45页 |
3.4.5 LFBE中酚类化合物对秀丽隐杆线虫脂肪沉积的影响 | 第45-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发酵大麦提取物调节秀丽隐杆线虫脂代谢的作用机制初探 | 第48-58页 |
4.1 引言 | 第48-49页 |
4.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第48-49页 |
4.2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49页 |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49页 |
4.3 试验方法 | 第49-51页 |
4.3.1 LFBE制备 | 第49页 |
4.3.2 总蛋白制备 | 第49-50页 |
4.3.3 总糖制备 | 第50页 |
4.3.4 酚类化合物制备 | 第50页 |
4.3.5 平板涂布 | 第50页 |
4.3.6 线虫培养 | 第50页 |
4.3.7 线虫RNA提取 | 第50页 |
4.3.8 反转录与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50-51页 |
4.3.9 数据处理 | 第51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51-55页 |
4.4.1 LFBE与主要活性成分对线虫脂代谢的调控途径 | 第51-53页 |
4.4.2 LFBE与主要活性成分对线虫线粒体β-氧化途径的影响 | 第53-54页 |
4.4.3 LFBE与主要活性成分对线虫不饱和脂肪酸合成途径的影响 | 第54-5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8页 |
第五章 发酵大麦提取物调节秀丽隐杆线虫脂代谢机制的验证 | 第58-68页 |
5.1 引言 | 第58页 |
5.2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58-59页 |
5.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第58-59页 |
5.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59页 |
5.3 试验方法 | 第59-60页 |
5.3.1 LFBE制备 | 第59页 |
5.3.2 总蛋白制备 | 第59-60页 |
5.3.3 总糖制备 | 第60页 |
5.3.4 酚类化合物制备 | 第60页 |
5.3.5 平板涂布 | 第60页 |
5.3.6 线虫培养 | 第60页 |
5.3.7 油红O染色 | 第60页 |
5.3.8 线虫样品RNA提取 | 第60页 |
5.3.9 反转录与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60页 |
5.3.10 数据处理 | 第60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60-66页 |
5.4.1 LFBE与主要活性成分对daf-2缺陷型线虫脂肪沉积的调控 | 第60-61页 |
5.4.2 LFBE与主要活性成分对daf-16缺陷型线虫脂肪沉积的调控 | 第61-62页 |
5.4.3 LFBE与主要活性成分对daf-2缺陷型线虫脂代谢通路的调控 | 第62-64页 |
5.4.4 LFBE与主要活性成分对daf-16缺陷型线虫脂代谢通路的调控 | 第64-66页 |
5.4.5 LFBE影响秀丽隐杆线虫脂代谢的机制 | 第6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6.1 结论 | 第68页 |
6.2 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