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1 问题提出 | 第11-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3-22页 |
2.1 校园欺凌研究概述 | 第13-18页 |
2.1.1 校园欺凌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2.1.2 欺凌行为的类型 | 第14页 |
2.1.3 校园欺凌行为角色分类 | 第14-15页 |
2.1.4 校园欺凌形成原因理论分析 | 第15-17页 |
2.1.5 校园欺凌行为的主观影响因素 | 第17-18页 |
2.1.6 校园欺凌研究进展 | 第18页 |
2.2 生命态度研究概述 | 第18-20页 |
2.2.1 生命态度的定义 | 第18-19页 |
2.2.2 生命态度的表现形式 | 第19页 |
2.2.3 生命态度的影响因素 | 第19-20页 |
2.2.4 生命态度评估工具 | 第20页 |
2.3 团体心理辅导概述 | 第20-21页 |
2.3.1 团体心理辅导概念界定 | 第20页 |
2.3.2 团体心理辅导理论基础 | 第20-21页 |
2.4 对已有研究的总结和展望 | 第21-22页 |
3 研究设计 | 第22-24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3.2 研究对象 | 第22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3.4 研究假设 | 第22页 |
3.5 研究思路 | 第22-24页 |
4 研究一农村地区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现状 | 第24-31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4.2.1 研究被试 | 第24页 |
4.2.2 研究工具 | 第24-25页 |
4.2.3 研究程序 | 第25页 |
4.2.4 数据管理 | 第25页 |
4.3 研究结果 | 第25-29页 |
4.3.1 农村初中生欺凌行为现状 | 第25-29页 |
4.4 讨论与分析 | 第29-30页 |
4.4.1 农村初中生校园欺凌基本情况 | 第29页 |
4.4.2 农村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差异情况 | 第29-30页 |
4.5 小结 | 第30-31页 |
5 研究二农村初中生生命态度与校园欺凌的关系研究 | 第31-41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31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31页 |
5.3 研究结果 | 第31-37页 |
5.3.1 农村初中生生命态度的现状水平 | 第31页 |
5.3.2 农村初中生生命态度在各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第31-35页 |
5.3.3 生命态度与校园欺凌的关系探究 | 第35-37页 |
5.4 讨论与分析 | 第37-39页 |
5.4.1 农村初中生生命态度现状水平分析 | 第37页 |
5.4.2 农村初中生生命态度在不同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 第37-39页 |
5.4.3 农村初中生校园生命态度与欺凌行为的关系 | 第39页 |
5.5 小结 | 第39-41页 |
6 研究三团体辅导对改善农村初中生生命态度及校园欺凌行为的实验研究 | 第41-54页 |
6.1 研究目的 | 第41页 |
6.2 研究被试 | 第41页 |
6.3 研究工具 | 第41页 |
6.4 研究设计 | 第41-42页 |
6.5 研究方法 | 第42页 |
6.6 团体辅导方案的制定 | 第42-47页 |
6.6.1 团体辅导目标 | 第42页 |
6.6.2 团体辅导名称及性质 | 第42页 |
6.6.3 活动设计对象 | 第42-43页 |
6.6.4 理论基础与启示 | 第43-44页 |
6.6.5 团体辅导活动方案具体内容 | 第44-47页 |
6.7 数据处理 | 第47页 |
6.8 实验结果 | 第47-51页 |
6.9 访谈分析 | 第51-52页 |
6.10 分析与讨论 | 第52-53页 |
6.11 小结 | 第53-54页 |
7 研究贡献与展望 | 第54-55页 |
7.1 研究贡献 | 第54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54-55页 |
8 研究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附录一 人口学问卷 | 第59-60页 |
附录二 生命态度量表 | 第60-62页 |
附录三 儿童欺负行为问卷(中学版)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