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1-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3-20页 |
2.1 流动儿童社会退缩行为概述 | 第13-14页 |
2.1.1 流动儿童社会退缩行为概念 | 第13页 |
2.1.2 社会退缩行为的分类 | 第13页 |
2.1.3 社会退缩行为的测量 | 第13-14页 |
2.2 流动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主要特征 | 第14-16页 |
2.3 流动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影响因素 | 第16-17页 |
2.3.1 遗传 | 第16页 |
2.3.2 亲子关系 | 第16页 |
2.3.3 教养方式 | 第16-17页 |
2.3.4 师生关系 | 第17页 |
2.4 流动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干预研究 | 第17-19页 |
2.4.1 社会技能训练 | 第17页 |
2.4.2 行为纠正技术 | 第17-18页 |
2.4.3 经验性矫正 | 第18-19页 |
2.5 前人研究的不足 | 第19-20页 |
3 研究一流动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现状的调查研究 | 第20-25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3.2.1 研究对象 | 第20页 |
3.2.2 研究工具 | 第20-21页 |
3.3 研究程序与数据分析 | 第21页 |
3.4 研究结果 | 第21-23页 |
3.4.1 流动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基本情况 | 第21-22页 |
3.4.2 流动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发展特点 | 第22-23页 |
3.5 讨论 | 第23-25页 |
3.5.1 关于流动儿童社会退缩行为基本情况的讨论 | 第23页 |
3.5.2 关于流动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发展特点讨论 | 第23-25页 |
4 研究二流动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心理、社会因素研究 | 第25-34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4.3 研究程序与数据分析 | 第26页 |
4.4 研究结果 | 第26-29页 |
4.4.1 流动儿童社会退缩行为与孤独感等心理因素的相关分析 | 第26-27页 |
4.4.2 流动儿童社会退缩行为与友谊质量等社会因素的相关分析 | 第27-28页 |
4.4.3 孤独感、自尊、社会适应、友谊质量、生活事件等心理社会因素对流动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28-29页 |
4.5 讨论 | 第29-34页 |
4.5.1 关于影响流动儿童社会退缩行为心理因素的讨论 | 第29-32页 |
4.5.2 关于流动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社会影响因素的讨论 | 第32-34页 |
5 研究三流动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团体干预方式研究 | 第34-41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34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34-37页 |
5.2.1 研究对象 | 第34页 |
5.2.2 研究工具 | 第34页 |
5.2.3 研究设计 | 第34-35页 |
5.2.4 实验步骤 | 第35-37页 |
5.2.5 统计方法 | 第37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37-39页 |
5.3.1 实验组与控制组社会退缩行为前测差异分析 | 第37页 |
5.3.2 实验组与控制组社会退缩行为后测差异分析 | 第37-38页 |
5.3.3 实验组社会退缩行为前后测差异分析 | 第38页 |
5.3.4 控制组社会退缩行为前后测差异分析 | 第38-39页 |
5.3.5 实验组与控制组前后测社会退缩行为差值差异分析 | 第39页 |
5.4 讨论 | 第39-41页 |
6 研究四不同内容的谈话训练对流动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干预 | 第41-48页 |
6.1 研究目的 | 第41页 |
6.2 研究方法 | 第41-43页 |
6.2.1 研究对象 | 第41页 |
6.2.2 研究工具 | 第41页 |
6.2.3 研究设计 | 第41-42页 |
6.2.4 研究步骤 | 第42-43页 |
6.2.5 统计方法 | 第43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43-46页 |
6.3.1 谈论行为组、谈论心理状态组与控制组社会退缩行为前测差异后测差异分析 | 第43-44页 |
6.3.2 谈论行为组、谈论心理状态组、控制组社会退缩行为前后测差异分析 | 第44-46页 |
6.3.3 谈论行为组、谈论心理状态组后测差异分析 | 第46页 |
6.4 讨论 | 第46-48页 |
6.4.1 对谈话训练影响社会退缩行为的总体效果分析 | 第46-47页 |
6.4.2 对不同内容谈话训练方式影响社会退缩行为效果的讨论 | 第47-48页 |
7 总讨论与结论 | 第48-52页 |
7.1 总的讨论 | 第48-50页 |
7.1.1 流动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现状 | 第48-49页 |
7.1.2 流动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相关因素 | 第49页 |
7.1.3 对流动儿童社会退缩行为团体干预的效果 | 第49-50页 |
7.1.4 对流动儿童社会退缩行为谈话训练的效果 | 第50页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0-51页 |
7.2.1 研究不足 | 第50页 |
7.2.2 未来展望 | 第50-51页 |
7.3 研究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附录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55-56页 |
附录B:班级戏剧问卷 | 第56-57页 |
附录C:青少年孤独量表 | 第57-58页 |
附录D:儿童自尊量表 | 第58-59页 |
附录E:少年儿童社会适应量表 | 第59-61页 |
附录F:友谊质量量表 | 第61-63页 |
附录G: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 | 第63-65页 |
附录H:团体干预方案 | 第65-72页 |
附录I:谈话故事材料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