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7-14页 |
| 1.1 选题缘由:选题的起因、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创新之处 | 第7-9页 |
| 1.2 研究对象(范围) | 第9-14页 |
| 研究对象 | 第9-10页 |
|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与本文相关的研究理论 | 第11-14页 |
| —The Speech Learning Model (SLM) | 第11-12页 |
| —语音范畴 | 第12页 |
| —范畴化知觉(Categorical Perception) | 第12页 |
| —中介语、中介语音系(中介音) | 第12页 |
| —知觉与生成 | 第12-13页 |
| ——有关学习外语的知觉与生成(发音) | 第12-13页 |
| ——言语知觉运动理论(Motor theory of speech perception) | 第13页 |
| —The Speech Learning Model以外的第二语言语音学习理论 | 第13-14页 |
| ——Kuhl (1998) Native Language Magnet Model | 第13页 |
| ——Best (1995, 2001)知觉同化模型(感知同化模型)The Perceptual Assimilation Mode丨(PAM)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相关研究 | 第14-19页 |
| 2.1 日本人的汉语语音感知偏误与听力障碍研究 | 第15-16页 |
| 2.2 日本人的汉语发音偏误研究 | 第16-17页 |
| 2.3 日本人的汉语拼音偏误与对外汉语教学的拼音偏误的研究 | 第17-19页 |
| 第三章 有关日本人的汉语语音知觉调查 | 第19-43页 |
| 3.1 调查目的、研究价值 | 第19-20页 |
| 3.2 日本人的汉语语音知觉调查 | 第20-34页 |
| 3.2.1 调查的设计 | 第20页 |
| 3.2.2 调查结果 | 第20-28页 |
| 3.2.3 分析 | 第28-32页 |
| 3.2.4 小结 | 第32-34页 |
| 3.3 日本人难以听辨的汉语音节调查 | 第34-43页 |
| 3.3.1 调查的设计和过程 | 第34页 |
| 3.3.2 难以听辨音节的假设与测试音节的选定 | 第34-35页 |
| 3.3.3 难以听辨音节的调查结果 | 第35-40页 |
| 3.3.4小结 | 第40-43页 |
| 第四章 探讨“引起发音偏误的因素”与“建立语音范畴的其他具体对策” | 第43-58页 |
| 4.1 目的与意义 | 第43-44页 |
| 4.1.1 发音偏误种类(发音难点、读错拼音) | 第43页 |
| 4.1.2 日本罗马字在日常生活 | 第43页 |
| 4.1.3 建立语音范畴的其他具体对策 | 第43-44页 |
| 4.2 日本人的拼音读错情况调查 | 第44-50页 |
| 4.2.1 调查的设计 | 第44页 |
| 4.2.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44-49页 |
| 4.2.3 小结 | 第49-50页 |
| 4.3 发音难点 | 第50-51页 |
| 4.3.1 问卷的设计 | 第50页 |
| 4.3.2 问卷结果与分析 | 第50-51页 |
| 4.4 建立语音范畴的其他知识 | 第51-58页 |
| 4.4.1 元音、辅音 | 第51-53页 |
| 4.4.2 音节 | 第53-54页 |
| 4.4.3 掌握拼音知识 | 第54-55页 |
| 4.4.4 利用声学分析的工具 | 第55-56页 |
| 4.4.5 教师的误导 | 第56-58页 |
| 结语 | 第58-60页 |
| 注释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 后记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