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1.3.1 国外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动态 | 第11-13页 |
1.3.2 国内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动态 | 第13-16页 |
1.4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 第16-17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4.2 论文框架 | 第17页 |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7-20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2 创新点 | 第18-20页 |
第2章 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概述 | 第20-28页 |
2.1 大学生心理素质基本理论 | 第20-22页 |
2.1.1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内涵 | 第20页 |
2.1.2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特征 | 第20-21页 |
2.1.3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 | 第21-22页 |
2.2 大学生心理素质及相关概念 | 第22-24页 |
2.2.1 大学生心理素质与大学生素质教育 | 第22-23页 |
2.2.2 大学生心理素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 第23-24页 |
2.3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 第24-25页 |
2.3.1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概念 | 第24-25页 |
2.3.2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 第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8页 |
第3章 河北省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28-58页 |
3.1 调查问卷使用情况说明 | 第28-30页 |
3.1.1 十年前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 第28页 |
3.1.2 调查对象 | 第28页 |
3.1.3 调查内容 | 第28-29页 |
3.1.4 调查方法 | 第29-30页 |
3.2 河北省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 | 第30-56页 |
3.2.1 河北省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被试的基本信息情况 | 第30-32页 |
3.2.2 大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调查 | 第32-37页 |
3.2.3 大学生环境适应能力调查 | 第37-42页 |
3.2.4 大学生人际关系调查 | 第42-44页 |
3.2.5 大学生自我教育和学习情况调查 | 第44-49页 |
3.2.6 大学生人格调查 | 第49-54页 |
3.2.7 大学生爱情观调查 | 第54-5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4章 河北省大学生心理素质十年间发展状况的比较分析 | 第58-74页 |
4.1 十年前河北省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与研究 | 第58-60页 |
4.1.1 十年前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及分析 | 第58-59页 |
4.1.2 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 | 第59页 |
4.1.3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对策 | 第59-60页 |
4.2 河北省大学生心理素质十年来的变化情况 | 第60-67页 |
4.2.1 河北省大学生心理素质总体变化情况 | 第60-61页 |
4.2.2 河北省大学生人生观与世界观变化情况 | 第61-62页 |
4.2.3 河北省大学生环境适应能力变化情况 | 第62-63页 |
4.2.4 河北省大学生人际关系变化情况 | 第63-64页 |
4.2.5 河北省大学生自我教育和学习变化情况 | 第64-65页 |
4.2.6 河北省大学生人格变化情况 | 第65-66页 |
4.2.7 河北省大学生爱情观变化情况 | 第66-67页 |
4.3 河北省大学生心理素质十年发展的经验总结 | 第67-69页 |
4.3.1 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 第68页 |
4.3.2 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 第68-69页 |
4.3.3 建设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 | 第69页 |
4.4 河北省大学生心理素质十年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69-72页 |
4.4.1 河北省大学生心理素质各构成部分之间水平发展不均衡 | 第69-70页 |
4.4.2 河北省大学生积极心理素质发展缓慢 | 第70页 |
4.4.3 河北省大学生心理素质各组成部分在发展的同时都各有缺陷 | 第70-7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5章 河北省大学生心理素质问题的归因分析与对策 | 第74-86页 |
5.1 影响河北省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 | 第74-78页 |
5.1.1 河北省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理念存在不足 | 第74页 |
5.1.2 河北省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体系有待完善 | 第74页 |
5.1.3 社会转型期带来的不良因素 | 第74-76页 |
5.1.4 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负面影响 | 第76-77页 |
5.1.5 河北省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 第77页 |
5.1.6 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 第77-78页 |
5.2 提升河北省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对策 | 第78-84页 |
5.2.1 完善并不断更新河北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理念 | 第78-80页 |
5.2.2 加强河北省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体系建设 | 第80-81页 |
5.2.3 坚持河北省高校中心理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 | 第81-82页 |
5.2.4 以网络为新载体建设河北省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网络阵地 | 第82-83页 |
5.2.5 建立并健全河北省大学生心理素质教师队伍体系 | 第83页 |
5.2.6 构建河北省高校与学生家长长期合作的有效机制 | 第83-8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结论 | 第86-88页 |
附录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