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教育心理学论文--学生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合作认知的特征及相关因素研究

中文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引言第11-13页
2 文献综述第13-19页
    2.1 合作的内涵第13页
    2.2 合作认知的内涵第13-14页
    2.3 合作认知的测量第14-15页
        2.3.1 实验法第14-15页
        2.3.2 访谈法第15页
        2.3.3 问卷法第15页
    2.4 大学生合作认知的特征第15-16页
    2.5 影响合作认知的因素第16-18页
        2.5.1 外部因素第16-17页
        2.5.2 内部因素第17-18页
    2.6 已有研究不足第18-19页
3 研究构思第19-22页
    3.1 研究意义第19页
        3.1.1 理论意义第19页
        3.1.2 实践意义第19页
    3.2 研究目的第19-20页
    3.3 研究假设第20页
    3.4 研究方法第20-22页
4 大学生合作认知问卷编制第22-32页
    4.1 研究目的第22页
    4.2 研究方法第22-24页
        4.2.1 研究对象第22页
        4.2.2 研究材料第22-23页
        4.2.3 研究程序第23-24页
        4.2.4 数据管理第24页
    4.3 研究结果与分析第24-30页
        4.3.1 项目分析第24-25页
        4.3.2 大学生合作认知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第25-28页
        4.3.3 大学生合作认知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第28-29页
        4.3.4 大学生合作认知的信度检验第29页
        4.3.5 效度检验第29-30页
    4.4 讨论第30-31页
        4.4.1 大学生合作认知问卷的心理结构第30-31页
        4.4.2 大学生合作认知问卷的测量学指标第31页
    4.5 结论第31-32页
5 大学生合作认知的特征第32-39页
    5.1 研究目的第32页
    5.2 研究方法第32-33页
        5.2.1 研究被试第32-33页
        5.2.2 研究工具第33页
        5.2.3 数据管理第33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33-36页
        5.3.1 大学生合作认知现状第33-34页
        5.3.2 不同大学生合作认知的特征第34-36页
    5.4 讨论第36-38页
        5.4.1 大学生合作认知总体处于中等偏高水平第37页
        5.4.2 不同群体的大学生合作认知特征显著第37-38页
    5.5 结论第38-39页
6 大学生合作认知的相关因素研究第39-46页
    6.1 研究目的第39页
    6.2 研究方法第39-40页
        6.2.1 研究被试第39页
        6.2.2 研究工具第39-40页
        6.2.3 数据管理第40页
    6.3 结果与分析第40-44页
        6.3.1 共同方法偏差的控制与检验第40页
        6.3.2 人格及自我决定的描述统计第40-41页
        6.3.3 变量间的相关分析第41-42页
        6.3.4 人格尽责性对大学生合作认知、自我决定的调节作用检验第42-44页
    6.4 讨论第44-45页
    6.5 结果第45-46页
7 总讨论第46-50页
    7.1 大学生合作认知问卷的编制第46页
    7.2 关于大学生合作认知的特征第46-47页
    7.3 关于大学生合作认知、人格尽责性、自我决定的调节作用第47-48页
    7.4 建议第48页
    7.5 本研究的不足第48-49页
    7.6 总结论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3页
附录 A:访谈提纲第53-54页
附录 B:大学生合作认知及相关因素研究的开放式问卷第54-55页
附录 C:大学生合作认知预测问卷第55-58页
附录 D:大学生合作认知正式问卷第58-60页
附录 E:大五人格量表第60-63页
附录 F:修订版自我决定量表第63-64页
附录 G: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第64-65页
致谢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职业适应的叙事研究--来自陕西省L县4名教师的转岗故事
下一篇: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发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