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1 绪论 | 第10-17页 |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1.3.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1.4 重点及难点 | 第16-17页 |
| 2 大学生志愿服务概述 | 第17-22页 |
| 2.1 大学生志愿服务及其相关概念 | 第17-19页 |
| 2.1.1 志愿者 | 第17页 |
| 2.1.2 志愿精神 | 第17-18页 |
| 2.1.3 大学生志愿服务 | 第18-19页 |
| 2.2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主要领域 | 第19-20页 |
| 2.3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特点 | 第20-22页 |
| 3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 第22-28页 |
| 3.1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理论依据 | 第22-23页 |
| 3.1.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22页 |
| 3.1.2 需要层次理论 | 第22-23页 |
| 3.1.3 和谐社会论 | 第23页 |
| 3.2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主要表现 | 第23-28页 |
| 3.2.1 教育转化功能 | 第24-25页 |
| 3.2.2 素质拓展功能 | 第25-26页 |
| 3.2.3 全面调节功能 | 第26-27页 |
| 3.2.4 凝聚激励功能 | 第27-28页 |
| 4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现状及原因 | 第28-39页 |
| 4.1 调查问卷对象及内容设计 | 第28-29页 |
| 4.1.1 问卷调查对象 | 第28页 |
| 4.1.2 问卷内容设计 | 第28-29页 |
| 4.2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现状 | 第29-33页 |
| 4.2.1 取得的成绩 | 第29-31页 |
| 4.2.2 存在的问题 | 第31-33页 |
| 4.3 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3-39页 |
| 4.3.1 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 第33-35页 |
| 4.3.2 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体制不完善 | 第35-36页 |
| 4.3.3 高校缺乏足够的重视 | 第36-37页 |
| 4.3.4 外部保障机制不健全 | 第37-38页 |
| 4.3.5 缺少相应的激励方式 | 第38-39页 |
| 5 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充分发挥的对策 | 第39-48页 |
| 5.1 加强对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教育,实现教育转化功能 | 第39-41页 |
| 5.1.1 培养大学生的志愿精神 | 第39-40页 |
| 5.1.2 提高大学生的志愿服务能力 | 第40-41页 |
| 5.1.3 强化大学生的志愿服务行为 | 第41页 |
| 5.2 完善组织管理体制,彰显素质拓展功能 | 第41-44页 |
| 5.2.1 规范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招募、选拔机制 | 第42页 |
| 5.2.2 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培训机制 | 第42-43页 |
| 5.2.3 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评估机制 | 第43-44页 |
| 5.3 健全外部保障机制,提升全面调节功能 | 第44-45页 |
| 5.3.1 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立法保障机制 | 第44页 |
| 5.3.2 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 第44-45页 |
| 5.4 优化激励方式,发挥凝聚激励功能 | 第45-46页 |
| 5.5 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网络化发展 | 第46-48页 |
| 5.5.1 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网站 | 第46页 |
| 5.5.2 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官方微信、微博 | 第46-48页 |
| 结语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 附录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52-53页 |
| 附录B: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调查问卷 | 第53-55页 |
|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调查问卷 | 第53-55页 |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