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科学论文--食品微生物学论文

不同防腐剂对副溶血弧菌生物膜抑制和清除作用的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缩略语表第7-11页
1 前言第11-22页
    1.1 细菌生物膜第11-18页
        1.1.1 生物膜简介第11页
        1.1.2 生物膜的形成影响因素第11-12页
        1.1.3 生物膜的结构第12-13页
        1.1.4 生物膜的耐药性第13-14页
        1.1.5 生物膜检测方法第14-15页
        1.1.6 生物膜对食品工业的危害第15-16页
        1.1.7 生物膜的控制措施第16-18页
    1.2 副溶血弧菌第18-19页
        1.2.1 副溶血弧菌的生物学特性第18页
        1.2.2 副溶血弧菌的污染与食物中毒第18-19页
        1.2.3 副溶血弧菌的致病性及其毒力基因第19页
    1.3 防腐剂第19-21页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1-22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2-28页
    2.1 材料和仪器第22-24页
        2.1.1 实验菌株第22-23页
        2.1.2 试剂和仪器第23-24页
    2.2 主要试剂配制第24-25页
    2.3 实验方法第25-28页
        2.3.1 菌悬液的制备第25页
        2.3.2 结晶紫染色法半定量测定生物膜第25页
        2.3.3 定量测定不同材料上生物膜的形成及粘附第25页
        2.3.4 生物膜代谢活性测定第25-26页
        2.3.5 胞外多糖含量测定第26页
        2.3.6 荧光显微镜观察生物膜第26页
        2.3.7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生物膜第26页
        2.3.8 研究不同条件下生物膜的形成第26-27页
        2.3.9 不同防腐剂处理对副溶血弧菌形成生物膜的影响第27-28页
        2.3.10 数据处理第28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8-51页
    3.1 副溶血弧菌生物膜形成的特性研究第28-34页
        3.1.1 不同菌株形成生物膜能力第28-29页
        3.1.2 不同培养时间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第29-30页
        3.1.3 不同培养温度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第30页
        3.1.4 不同pH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第30-31页
        3.1.5 不同NaCl浓度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第31-32页
        3.1.6 不同粘附材料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第32-34页
    3.2 防腐剂对副溶血弧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第34-43页
        3.2.1 不同防腐剂对副溶血弧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第34-35页
        3.2.2 不同浓度防腐剂抑制副溶血弧菌生物膜形成第35-36页
        3.2.3 防腐剂复配对副溶血弧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第36-38页
        3.2.4 防腐剂对副溶血弧菌生物膜代谢活性的影响第38-39页
        3.2.5 防腐剂对副溶血弧菌胞外多糖的影响第39-41页
        3.2.6 荧光显微镜观察防腐剂对生物膜的抑制第41-42页
        3.2.7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防腐剂对生物膜的抑制作用第42-43页
    3.3 防腐剂对副溶血弧菌成熟生物膜的清除作用第43-51页
        3.3.1 防腐剂对成熟生物膜的清除率影响第43-44页
        3.3.2 防腐剂复配对副溶血弧菌成熟生物膜的清除作用第44-46页
        3.3.3 防腐剂对副溶血弧菌生物膜代谢活性的影响第46-47页
        3.3.4 防腐剂对副溶血弧菌胞外多糖的影响第47-48页
        3.3.5 荧光显微镜观察防腐剂对成熟生物膜的清除作用第48-49页
        3.3.6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防腐剂对成熟生物膜的清除作用第49-51页
4 讨论与结论第51-56页
    4.1 讨论第51-54页
        4.1.1 副溶血弧菌菌株的生物膜形成特性第51-52页
        4.1.2 防腐剂对生物膜的抑制作用第52-53页
        4.1.3 防腐剂对成熟生物膜的清除作用第53页
        4.1.4 荧光显微镜观察生物膜形成第53-54页
        4.1.5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生物膜形成第54页
    4.2 结论第54-55页
    4.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55-56页
致谢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船用低速柴油机燃油共轨系统的研究
下一篇:船舶机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