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提取物对食品大肠菌群的抑制作用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概述 | 第10-16页 |
| 1.1 前言 | 第10-11页 |
| 1.2 生姜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11-13页 |
| 1.2.1 生姜抑菌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11-12页 |
| 1.2.2 生姜提取物的提取方法研究及进展 | 第12-13页 |
| 1.3 常用食品防腐剂抑菌作用及存在问题 | 第13-14页 |
| 1.3.1 苯甲酸及其钠盐 | 第13页 |
| 1.3.2 山梨酸及其钾盐 | 第13页 |
| 1.3.3 亚硫酸及其盐类 | 第13-14页 |
| 1.4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14-16页 |
| 1.4.1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 1.4.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设备 | 第16-17页 |
| 2.1 试验材料 | 第16页 |
| 2.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6-17页 |
| 第三章 生姜提取物提取方法研究 | 第17-35页 |
| 3.1 试验方法 | 第17-21页 |
| 3.1.1 索氏提取法 | 第17页 |
| 3.1.2 常压蒸馏法 | 第17-18页 |
| 3.1.3 超声波提取法 | 第18页 |
| 3.1.4 微波提取法 | 第18-19页 |
| 3.1.5 正交试验设计 | 第19-20页 |
| 3.1.6 抑菌试验 | 第20-21页 |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1-34页 |
| 3.2.1 单因素试验 | 第21-29页 |
| 3.2.2 正交设计结果分析 | 第29-32页 |
| 3.2.3 抑菌试验 | 第32-34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四章 生姜不同部位对食品大肠菌群的抑制作用 | 第35-50页 |
| 4.1 试验方法 | 第35-37页 |
| 4.1.1 样品处理 | 第35页 |
| 4.1.2 抑菌试验 | 第35页 |
| 4.1.3 单因素试验方法 | 第35-36页 |
| 4.1.4 响应面法试验设计 | 第36-37页 |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37-49页 |
| 4.2.1 最佳抑菌部位的确定 | 第37-39页 |
| 4.2.2 单因素试验 | 第39-43页 |
| 4.2.3 响应面法试验结果 | 第43-46页 |
| 4.2.4 响应面优化法试验分析 | 第46-49页 |
| 4.2.5 验证试验 | 第49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五章 生姜提取物耐热性研究 | 第50-54页 |
| 5.1 试验方法 | 第50-51页 |
| 5.1.1 样品处理 | 第50页 |
| 5.1.2 抑菌试验 | 第50-51页 |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51-53页 |
| 5.2.1 生姜秸秆提取物耐热性 | 第51-52页 |
| 5.2.2 去皮姜提取物耐热性 | 第52-53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六章 生姜提取物在液体食品中的抑菌效果 | 第54-60页 |
| 6.1 试验方法 | 第54-55页 |
| 6.1.1 样品处理 | 第54页 |
| 6.1.2 抑菌试验 | 第54-55页 |
| 6.1.3 生长率计算公式 | 第55页 |
| 6.2 结果与讨论 | 第55-59页 |
| 6.2.1 苹果醋试验结果 | 第55-56页 |
| 6.2.2 板栗汁试验结果 | 第56-58页 |
| 6.2.3 葡萄酒试验结果 | 第58页 |
| 6.2.4 牛奶试验结果 | 第58-59页 |
| 6.3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60-62页 |
| 7.1 全文总结 | 第60-61页 |
| 7.1.1 生姜提取物提取方法的确定 | 第60页 |
| 7.1.2 生姜不同部位的抑菌效果 | 第60页 |
| 7.1.3 生姜提取物耐热性的测定 | 第60-61页 |
| 7.1.4 生姜提取物在食品中的抑菌效果 | 第61页 |
| 7.2 论文创新点 | 第61页 |
| 7.3 展望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