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引言 | 第9-22页 |
·立题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本文所涉及的食源性致病菌简介 | 第9-15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 | 第9-10页 |
·沙门氏菌 | 第10-12页 |
·志贺氏菌 | 第12-13页 |
·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 | 第13-15页 |
·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法 | 第15-20页 |
·常规的检测方法 | 第15页 |
·快速的检测方法 | 第15-20页 |
·肉及肉制品中食源性致病菌PCR检测研究现状 | 第20页 |
·本文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33页 |
·试验材料 | 第22-24页 |
·菌株 | 第22页 |
·主要培养基 | 第22-23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23页 |
·样品与生化试剂 | 第23-24页 |
·实验方法 | 第24-33页 |
·细菌的培养 | 第24页 |
·菌体的DNA的提取 | 第24页 |
·多重PCR引物的设计 | 第24-25页 |
·多重PCR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25页 |
·特异性 | 第25-26页 |
·灵敏度的检测 | 第26页 |
·多重PCR反应产物检测 | 第26页 |
·多重PCR反应产物胶回收 | 第26-27页 |
·多重PCR产物的测序鉴定 | 第27页 |
·多重PCR检测人工污染的肉及肉制品 | 第27-28页 |
·肉及肉制品中四种致病菌DNA提取方法比较 | 第28-31页 |
·多重 PCR方法与国标方法进行实际样品检测对比试验 | 第31-3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3-52页 |
·PCR反应条件优化结果 | 第33-37页 |
·最适引物添加量的选择 | 第33-34页 |
·最适Mg~(2+)(25mmol)添加量的选择 | 第34-35页 |
·最适退火温度选择 | 第35页 |
·最适dNTPmixture(各2.5mM)添加量的选择 | 第35-36页 |
·最适Taq酶(5U/μL)添加量 | 第36页 |
·多重PCR反应循环数的选择 | 第36页 |
·多重PCR反应的热启动与冷启动比较 | 第36-37页 |
·特异性 | 第37-38页 |
·多重PCR引物特异性 | 第37-38页 |
·多重PCR反应特异性 | 第38页 |
·多重反应的灵敏度 | 第38-41页 |
·多重PCR检测单一致病菌的灵敏度 | 第39-40页 |
·多重PCR同时检测四种致病菌的灵敏度 | 第40-41页 |
·多重PCR反应产物测序结果 | 第41-42页 |
·人工污染样品,确定检出限 | 第42-46页 |
·肉及肉制品中四种致病菌DNA提取方法比较结果 | 第46-50页 |
·实际样品检测结果 | 第50-52页 |
4 讨论 | 第52-57页 |
·多重 PCR反应程序优化 | 第52-53页 |
·靶基因及引物的确定 | 第52-53页 |
·dNTP和Taq酶及引物添加量的确定 | 第53页 |
·镁离子浓度和退火温度及循环数的确定 | 第53页 |
·DNA模板的制备方法比较 | 第53-54页 |
·与国标检测方法的比较 | 第54-55页 |
·多重PCR反应污染的防控 | 第55页 |
·展望 | 第55-57页 |
5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附录 | 第64-66页 |
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66-67页 |
作者简历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