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阶段泰国学生汉语程度副词偏误分析
摘要 | 第1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1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的意义 | 第8页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8-9页 |
第三节 语料来源与测试对象 | 第9页 |
第四节 程度副词的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一、现代汉语中关于程度副词的本体研究 | 第9-10页 |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关于程度副词的研究 | 第10-11页 |
第二章 泰国学生汉语程度副词的偏误类型 | 第11-31页 |
第一节 偏误分析的理论 | 第11页 |
第二节 语料中的程度副词的偏误类型 | 第11-24页 |
一、遗漏 | 第12-15页 |
(一) 形容词前遗漏了程度副词 | 第12-13页 |
(二) “动词+宾语”结构前遗漏了程度副词“很” | 第13页 |
(三) 并列结构的后一项前遗漏了程度副词 | 第13-14页 |
(四) 程度副词后遗漏了形容词 | 第14页 |
(五) 程度副词前后遗漏了动词“有” | 第14-15页 |
(六) “程度副词+形容词”后遗漏了语气词 | 第15页 |
(七) “程度副词+形容词”格式中遗漏了助词 | 第15页 |
二、误加偏误 | 第15-17页 |
(一) 程度副词前误加程度副词 | 第16页 |
(二) 带补语的动词或形容词前误加程度副词 | 第16-17页 |
(三) 状中结构前误加程度副词 | 第17页 |
(四) “程度副词+形容词”误加“有” | 第17页 |
三、误代 | 第17-21页 |
(一) 程度副词之间的误代 | 第18-19页 |
(二) 程度副词与非程度副词之间的误代 | 第19-21页 |
(三) 程度副词所修饰的形容词、动词、名词的误代 | 第21页 |
四、错序 | 第21-23页 |
(一) 程度副词的错序 | 第22页 |
(二) “程度副词+形容词”的错序 | 第22-23页 |
五、杂糅 | 第23-24页 |
(一) 程度副词的叠加 | 第23页 |
(二) 表程度的状中结构与中补结构的叠加 | 第23-24页 |
六、小结 | 第24页 |
第三节 语法测试中偏误情况的考察 | 第24-31页 |
一、语法测试的目的与对象 | 第24-25页 |
二、语法测试的内容与方法 | 第25页 |
三、测试结果统计与分析 | 第25-31页 |
(一) 选择题的调查分析 | 第26-28页 |
(二) 判断题的调查分析 | 第28-30页 |
(三) 连词成句的调查分析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泰国学生汉语程度副词偏误产生的原因 | 第31-35页 |
第一节 教师方面的问题 | 第31-32页 |
一、理论知识不足 | 第31页 |
二、教学方法单一 | 第31-32页 |
第二节 教材和工具书方面的问题 | 第32-33页 |
第三节 学生自身方面的问题 | 第33-35页 |
一、母语的负迁移 | 第33-34页 |
二、目的语的泛化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对泰国学生程度副词教学的几点建议 | 第35-38页 |
第一节 教师方面 | 第35-36页 |
一、吸收科研成果,预测教学难点 | 第35页 |
二、加强对比分析,结合实际举例 | 第35-36页 |
三、营造汉语氛围,进行情景教学 | 第36页 |
第二节 学生方面 | 第36-38页 |
一、克服母语的干扰 | 第36-37页 |
二、学会对比的方法 | 第37页 |
三、创造交流的机会 | 第37-38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38-39页 |
附录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后记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