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一章 引论 | 第13-16页 |
·研究背景介绍 | 第13页 |
·选题缘由 | 第13-14页 |
·研究术语的定义 | 第14-15页 |
·研究的范围与研究设计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汉语趋向补语研究综述 | 第16-24页 |
·汉语趋向补语的本体研究 | 第16-20页 |
·趋向补语与宾语的位置关系 | 第17-18页 |
·趋向补语的意义 | 第18-19页 |
·趋向补语语义的引申及其理据 | 第19-20页 |
·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中的研究 | 第20-23页 |
·趋向补语的对比研究 | 第20-21页 |
·趋向补语的偏误分析 | 第21-22页 |
·趋向补语的习得顺序研究 | 第22-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 第24-28页 |
·理论基础 | 第24-27页 |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 第24-25页 |
·偏误分析 | 第25-26页 |
·中介语理论 | 第26-27页 |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调查目的 | 第27页 |
·调查的对象 | 第27页 |
·内容设计和评分标准 | 第27-28页 |
·实施步骤 | 第28页 |
第四章 语料统计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28-37页 |
·测试卷统计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28-31页 |
·选择题统计结果分析 | 第28-30页 |
·排序题统计结果分析 | 第30-31页 |
·留学生对表引申意义的各复合趋向补语的认识(问卷部分) | 第31-33页 |
·关于"下来" | 第32页 |
·关于"下去" | 第32页 |
·关于"出来" | 第32页 |
·关于"过来" | 第32页 |
·关于"过去" | 第32页 |
·关于"起来" | 第32-33页 |
·留学生习得复合趋向补语引中用法的偏误情况及其分析 | 第33-37页 |
·误代偏误 | 第33-34页 |
·错序偏误 | 第34-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页 |
第五章 留学生复合趋向补语引申用法习得研究的结论与理论分析 | 第37-52页 |
·留学生复合趋向补语引申用法的习得情况分析 | 第37-44页 |
·引申意义的学习难易次序及易混淆情况 | 第37-38页 |
·四类结构形式的习得情况分析 | 第38-41页 |
·复合趋向补语引申意义及结构形式的习得顺序构拟 | 第41-43页 |
·影响复合趋向补语引申用法习得顺序的原因分析 | 第43-44页 |
·留学生复合趋向补语引申用法习得的归因性分析 | 第44-48页 |
·语言迁移理论 | 第44-45页 |
·学习策略理论 | 第45-46页 |
·语言教学的影响 | 第46-47页 |
·大纲及教材安排的原因 | 第47页 |
·语言类型的原因 | 第47-48页 |
·复合趋向补语引申用法教学探讨 | 第48-51页 |
·复合趋向补语引申用法语法点的引出 | 第48页 |
·复合趋向补语引申用法语法点的讲解 | 第48-50页 |
·复合趋向补语引申用法语法点的练习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52-55页 |
·研究过程回顾与总结 | 第52页 |
·研究的主要结论和意义 | 第52-53页 |
·研究局限 | 第53-55页 |
附录 | 第55-61页 |
附录1 作文语料 | 第55-59页 |
附录2 测试问卷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后记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