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引言 | 第11-13页 |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3-23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感恩 | 第13-14页 |
·心理品质 | 第14-15页 |
·感恩的相关理论 | 第15-19页 |
·感恩的情绪特质理论 | 第15-16页 |
·感恩的道德情感理论 | 第16页 |
·感恩的认知评估理论 | 第16-17页 |
·感恩的拓展建构理论 | 第17-18页 |
·中国传统文化下的师道尊严 | 第18-19页 |
·中学生感恩的相关研究状况 | 第19-23页 |
·感恩心理的测量研究状况 | 第19-20页 |
·中学生感恩心理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20-21页 |
·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1-23页 |
3 研究设计 | 第23-25页 |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研究对象 | 第23页 |
·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研究流程 | 第24-25页 |
4 研究一中学生感恩教师心理品质的质性研究 | 第25-36页 |
·研究目的 | 第25-26页 |
·研究方法 | 第26页 |
·样本的选取 | 第26页 |
·访谈 | 第2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6-34页 |
·讨论 | 第34-35页 |
·结论 | 第35-36页 |
5 研究二中学生感恩教师心理品质的问卷编制 | 第36-44页 |
·研究目的 | 第36页 |
·研究对象 | 第36页 |
·研究程序 | 第36-37页 |
·开放式问卷的编制与调查 | 第36-37页 |
·初始问卷的编制与调查 | 第37页 |
·正式问卷的编制与调查 | 第37页 |
·数据处理 | 第37-43页 |
·项目分析 | 第37-38页 |
·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38-40页 |
·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40-42页 |
·中学生感恩教师心理品质问卷信度检验 | 第42页 |
·中学生感恩教师心理品质问卷效度检验 | 第42-43页 |
·小结 | 第43-44页 |
6 研究三中学生感恩教师心理品质现状的调查研究 | 第44-48页 |
·研究目的 | 第44页 |
·研究对象 | 第44页 |
·研究工具 | 第4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4-46页 |
·中学生感恩教师心理品质问卷总体情况 | 第44页 |
·中学生感恩教师心理品质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 第44-46页 |
·讨论 | 第46-47页 |
·关于中学生感恩教师心理品质问卷总体情况 | 第46页 |
·关于中学生感恩教师心理品质不同人口学指标上的差异 | 第46-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7 总讨论 | 第48-54页 |
·关于中学生感恩教师心理品质质性研究的思考 | 第48页 |
·关于中学生感恩教师心理品质的问卷编制 | 第48页 |
·关于中学生感恩教师现状 | 第48-49页 |
·关于提高中学生感恩教师心理品质对策建议 | 第49-52页 |
·家庭教育应该在感恩教育中发挥根本作用 | 第49-50页 |
·学校应该充分发挥学生感念师恩的主阵地作用 | 第50-51页 |
·融洽师生关系是提高中学生感恩教师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 | 第51-52页 |
·关于中学生感恩教师的教学设计 | 第52-54页 |
·关于中学生感恩教师心理健康活动课程的教学目标 | 第52页 |
·关于中学生感恩教师课程的教学内容 | 第52-53页 |
·关于中学生感恩教师课程的教学方式 | 第53-54页 |
8 本研究的创新、不足与展望 | 第54-55页 |
·创新之处 | 第54页 |
·研究不足 | 第54页 |
·研究展望 | 第54-55页 |
9 总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附录 A | 第58-59页 |
附录 B | 第59-60页 |
附录 C | 第60-62页 |
附录 D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