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19页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2-17页 |
·湿面条研究现状 | 第12页 |
·影响面条色泽变化的因素 | 第12-16页 |
·多酚氧化酶对湿面条色泽的影响 | 第13-14页 |
·其他氧化还原酶与色泽变化的关系 | 第14页 |
·非酶因素引起的色泽变化 | 第14-15页 |
·小麦制粉工艺与多酚氧化酶酶活性的关系 | 第15-16页 |
·面条制作工艺与面条色泽的关系 | 第16页 |
·面条色泽的要求 | 第16页 |
·面条色泽测定方法 | 第16-17页 |
·R457 白度仪 | 第16-17页 |
·色彩色差计 | 第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工艺粉流品质与湿面条色泽关系的研究 | 第19-32页 |
·引言 | 第19页 |
·实验材料 | 第19-20页 |
·主要实验原料 | 第19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19-20页 |
·主要实验方法 | 第20-21页 |
·基本实验方法 | 第20页 |
·面粉水分的测定 | 第20页 |
·面粉白度的测定 | 第20页 |
·面粉灰分含量的测定 | 第20页 |
·面粉降落数值的测定 | 第20页 |
·面粉沉淀值的测定 | 第20页 |
·面粉粗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20页 |
·面粉吸水率的测定 | 第20页 |
·面粉多酚氧化酶酶活力的测定 | 第20-21页 |
·小麦多酚氧化酶酶液的提取 | 第20页 |
·小麦多酚氧化酶活力的测定 | 第20-21页 |
·湿面片色泽的测定 | 第21页 |
·湿面片的制作 | 第21页 |
·湿面片色泽测定 | 第2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1-31页 |
·实验样品的理化指标结果分析 | 第21-23页 |
·湿面片的色泽变化 | 第23-26页 |
·湿面片L*值变化测定结果 | 第23页 |
·湿面片a*值变化测定结果 | 第23-24页 |
·湿面片b*值变化测定结果 | 第24-25页 |
·湿面片△E*值变化测定结果 | 第25-26页 |
·面粉白度与湿面片色泽变化的关系 | 第26-27页 |
·面粉的灰分与湿面片色泽变化的关系 | 第27-28页 |
·面粉的粗蛋白含量与湿面片色泽变化的关系 | 第28页 |
·面粉的降落数值与湿面片色泽变化的关系 | 第28-29页 |
·面粉的沉淀值与湿面片色泽变化的关系 | 第29页 |
·面粉中多酚氧化酶活力(PPO)与湿面片色泽变化的关系 | 第29页 |
·面粉的吸水率与湿面片色泽变化的关系 | 第29-30页 |
·原料特性相互之间相关性的分析 | 第30-31页 |
·本章结论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小麦制粉工艺对湿面条色泽的影响 | 第32-56页 |
·我国制粉工艺简介 | 第32-33页 |
·简化物料分级制粉工艺 | 第32页 |
·物料分级中等的制粉工艺 | 第32页 |
·等级粉前路大量出粉工艺 | 第32页 |
·粉路简化制粉工艺 | 第32-33页 |
·磨撞结合制粉工艺 | 第33页 |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第33-34页 |
·实验原料 | 第33页 |
·本实验制粉工艺特点介绍 | 第33页 |
·实验仪器 | 第33页 |
·实验方法 | 第33-34页 |
·小麦水分的测定 | 第33页 |
·面粉的白度的测定 | 第33-34页 |
·面粉的灰分测定 | 第34页 |
·面粉的粗蛋白测定 | 第34页 |
·面粉的PPO 活性测定 | 第34页 |
·湿面片色泽测定 | 第34页 |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 第3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4-53页 |
·两种制粉工艺皮磨系统的比较分析 | 第34-35页 |
·两种制粉工艺的皮磨系统主要粉流品质比较分析 | 第35-37页 |
·灰分比较分析 | 第35-36页 |
·PPO 活性比较分析 | 第36页 |
·湿面片色泽比较分析 | 第36-37页 |
·两种制粉工艺心磨系统比较分析 | 第37-38页 |
·两种制粉工艺的心磨系统主要粉流品质比较分析 | 第38-43页 |
·灰分比较分析 | 第38-40页 |
·PPO 活性比较分析 | 第40-41页 |
·湿面片色泽比较分析 | 第41-43页 |
·两种制粉工艺渣磨系统与尾磨系统的比较分析 | 第43-44页 |
·两种制粉工艺渣磨和尾磨系统主要粉流品质分析 | 第44-45页 |
·灰分比较分析 | 第44页 |
·PPO 活性比较分析 | 第44-45页 |
·湿面片色泽比较分析 | 第45页 |
·两种制粉工艺再筛系统比较分析 | 第45-46页 |
·两种制粉工艺再筛系统主要粉流品质比较分析 | 第46-47页 |
·灰分比较分析 | 第46页 |
·PPO 活性比较分析 | 第46-47页 |
·湿面片色泽比较分析 | 第47页 |
·两种制粉工艺清粉系统的比较分析 | 第47-50页 |
·G 工艺对湿面片色泽的影响分析 | 第50-51页 |
·两种工艺在湿面片色泽稳定性的差异性分析 | 第51-53页 |
·本章结论 | 第53-56页 |
第四章 小麦脱皮处理工艺对湿面条色泽的影响 | 第56-63页 |
·引言 | 第56-57页 |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第57-59页 |
·实验材料 | 第57页 |
·实验仪器 | 第57页 |
·实验方案设计 | 第57页 |
·实验方法 | 第57-59页 |
·小麦调质方法 | 第57页 |
·布勒式实验磨操作方法 | 第57-58页 |
·灰分含量的测定 | 第58页 |
·PPO 活性的测定 | 第58页 |
·湿面片色泽的测定 | 第58-5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9-62页 |
·脱皮处理对小麦全粉的灰分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59页 |
·脱皮处理对小麦全粉PPO 活性的影响 | 第59-60页 |
·脱皮处理对实验室制粉灰分含量的影响 | 第60页 |
·脱皮处理对实验室制粉后面粉的PPO 含量的影响 | 第60-61页 |
·脱皮处理制粉与常规实验室制粉的PPO 活性比较 | 第61-62页 |
·脱皮处理后实验室制粉湿面片色泽分析 | 第62页 |
·本章结论 | 第62-6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6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创新点 | 第64页 |
·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附图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个人简介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