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22页 |
1.1 硒概述 | 第14-15页 |
1.1.1 硒资源分布情况 | 第14页 |
1.1.2 硒与人体健康 | 第14-15页 |
1.1.3 硒摄入量研究 | 第15页 |
1.2 硒形态分析的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1.2.1 硒的存在形态 | 第15-16页 |
1.2.2 硒的形态研究 | 第16页 |
1.2.3 硒形态的提取方法 | 第16-17页 |
1.2.3.1 常规提取技术 | 第16页 |
1.2.3.2 酶分解技术 | 第16-17页 |
1.2.4 硒形态检测的联用技术 | 第17-19页 |
1.2.4.1 硒形态的HPLC分离方法 | 第17-18页 |
1.2.4.2 硒形态的ICP-MS检测方法 | 第18-19页 |
1.3 硒在水稻中的吸收、转运和积累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3.1 植物对硒的吸收特性 | 第19页 |
1.3.2 硒在植物体内的转运特性 | 第19页 |
1.3.3 硒在植物体内的积累特性 | 第19-20页 |
1.4 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20-22页 |
1.4.1 富硒大米硒形态分析方法建立 | 第20页 |
1.4.2 水稻中硒的吸收、转运和积累特性研究 | 第20-21页 |
1.4.3 富硒大米中硒元素分析及其膳食暴露评估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富硒大米硒形态分析方法建立 | 第22-34页 |
2.1 仪器与材料 | 第22-23页 |
2.1.1 仪器和设备 | 第22-23页 |
2.1.2 材料与试剂 | 第2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3-25页 |
2.2.1 总硒含量测定 | 第23-24页 |
2.2.2 硒形态检测方法 | 第24页 |
2.2.3 硒形态定量方法 | 第24-25页 |
2.2.4 硒形态酶解提取方法 | 第2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5-33页 |
2.3.1 硒形态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25-28页 |
2.3.1.1 TBAH浓度的选择 | 第25-26页 |
2.3.1.2 甲醇含量的选择 | 第26-27页 |
2.3.1.3 乙酸铵浓度的选择 | 第27-28页 |
2.3.2 酶解方法的选择 | 第28-31页 |
2.3.2.1 酶的选择 | 第28-30页 |
2.3.2.2 提取时间的选择 | 第30页 |
2.3.2.3 酶量的选择 | 第30-31页 |
2.3.3 方法验证 | 第31-33页 |
2.3.3.1 定量限与标准曲线 | 第31-32页 |
2.3.3.2 加标回收 | 第32-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水稻中硒的吸收、转运和积累特性 | 第34-48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7页 |
3.1.1 水培试验 | 第34-35页 |
3.1.2 水培试验处理 | 第35页 |
3.1.3 土培试验 | 第35页 |
3.1.4 仪器与试剂 | 第35-36页 |
3.1.4.1 仪器与设备 | 第35-36页 |
3.1.4.2 试剂 | 第36页 |
3.1.5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36页 |
3.1.5.1 总硒含量 | 第36页 |
3.1.5.2 硒形态分析 | 第36页 |
3.1.6 数据处理 | 第36-37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5页 |
3.2.1 水稻根系对硒的吸收特性 | 第37-39页 |
3.2.1.1 不同浓度处理对水稻吸收硒的影响 | 第37-38页 |
3.2.1.2 不同时间处理对水稻吸收硒的影响 | 第38-39页 |
3.2.2 水稻中硒的转运特性 | 第39-43页 |
3.2.2.1 不同时间处理对硒在水稻地上部分配的影响 | 第39-40页 |
3.2.2.2 不同时间处理对硒在水稻转运系数的影响 | 第40-42页 |
3.2.2.3 不同硒形态处理对硒在水稻形态变化的影响 | 第42-43页 |
3.2.3 水稻中硒的积累特性 | 第43-45页 |
3.2.3.1 不同叶面施硒浓度对水稻硒含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3.2.3.2 不同叶面施硒浓度对水稻籽粒不同部位硒含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3.2.3.3 水稻籽粒不同部位的硒形态分布情况 | 第45页 |
3.3 讨论 | 第45-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富硒大米中硒元素分析及其膳食暴露评估 | 第48-59页 |
4.1 仪器与材料 | 第48-49页 |
4.1.1 仪器和设备 | 第48-49页 |
4.1.2 材料与试剂 | 第49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9-51页 |
4.2.1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49页 |
4.2.2 总硒含量测定 | 第49页 |
4.2.3 硒形态检测 | 第49页 |
4.2.4 质量控制 | 第49页 |
4.2.5 总硒膳食摄入评估方法 | 第49-51页 |
4.2.5.1 总硒膳食摄入模型 | 第49-50页 |
4.2.5.2 模型算法与实现 | 第50页 |
4.2.5.3 风险指数计算 | 第50-51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1-57页 |
4.3.1 富硒大米中总硒水平 | 第51页 |
4.3.2 富硒大米中的硒形态 | 第51-53页 |
4.3.3 硒摄入量估计 | 第53-57页 |
4.3.3.1 不同人群经食用富硒大米的硒摄入量评估 | 第53-54页 |
4.3.3.2 除大米外其他食物的硒摄入量估计 | 第54-55页 |
4.3.3.3 不同人群经食用富硒大米的硒暴露风险评估 | 第55-57页 |
4.4 讨论 | 第57-5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59-61页 |
5.1 结论 | 第59-60页 |
5.1.1 富硒大米中硒形态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59页 |
5.1.2 水稻中硒的吸收、转运和积累特性研究 | 第59页 |
5.1.3 富硒大米中硒元素分析及其膳食暴露评估 | 第59-60页 |
5.2 创新点 | 第60页 |
5.3 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作者简历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