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粮食加工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科学论文

水稻中硒的转运和积累特性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英文缩略表第13-14页
第一章 引言第14-22页
    1.1 硒概述第14-15页
        1.1.1 硒资源分布情况第14页
        1.1.2 硒与人体健康第14-15页
        1.1.3 硒摄入量研究第15页
    1.2 硒形态分析的研究进展第15-19页
        1.2.1 硒的存在形态第15-16页
        1.2.2 硒的形态研究第16页
        1.2.3 硒形态的提取方法第16-17页
            1.2.3.1 常规提取技术第16页
            1.2.3.2 酶分解技术第16-17页
        1.2.4 硒形态检测的联用技术第17-19页
            1.2.4.1 硒形态的HPLC分离方法第17-18页
            1.2.4.2 硒形态的ICP-MS检测方法第18-19页
    1.3 硒在水稻中的吸收、转运和积累研究进展第19-20页
        1.3.1 植物对硒的吸收特性第19页
        1.3.2 硒在植物体内的转运特性第19页
        1.3.3 硒在植物体内的积累特性第19-20页
    1.4 研究内容与意义第20-22页
        1.4.1 富硒大米硒形态分析方法建立第20页
        1.4.2 水稻中硒的吸收、转运和积累特性研究第20-21页
        1.4.3 富硒大米中硒元素分析及其膳食暴露评估第21-22页
第二章 富硒大米硒形态分析方法建立第22-34页
    2.1 仪器与材料第22-23页
        2.1.1 仪器和设备第22-23页
        2.1.2 材料与试剂第23页
    2.2 实验方法第23-25页
        2.2.1 总硒含量测定第23-24页
        2.2.2 硒形态检测方法第24页
        2.2.3 硒形态定量方法第24-25页
        2.2.4 硒形态酶解提取方法第25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5-33页
        2.3.1 硒形态检测方法的建立第25-28页
            2.3.1.1 TBAH浓度的选择第25-26页
            2.3.1.2 甲醇含量的选择第26-27页
            2.3.1.3 乙酸铵浓度的选择第27-28页
        2.3.2 酶解方法的选择第28-31页
            2.3.2.1 酶的选择第28-30页
            2.3.2.2 提取时间的选择第30页
            2.3.2.3 酶量的选择第30-31页
        2.3.3 方法验证第31-33页
            2.3.3.1 定量限与标准曲线第31-32页
            2.3.3.2 加标回收第32-33页
    2.4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三章 水稻中硒的吸收、转运和积累特性第34-48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4-37页
        3.1.1 水培试验第34-35页
        3.1.2 水培试验处理第35页
        3.1.3 土培试验第35页
        3.1.4 仪器与试剂第35-36页
            3.1.4.1 仪器与设备第35-36页
            3.1.4.2 试剂第36页
        3.1.5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36页
            3.1.5.1 总硒含量第36页
            3.1.5.2 硒形态分析第36页
        3.1.6 数据处理第36-37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7-45页
        3.2.1 水稻根系对硒的吸收特性第37-39页
            3.2.1.1 不同浓度处理对水稻吸收硒的影响第37-38页
            3.2.1.2 不同时间处理对水稻吸收硒的影响第38-39页
        3.2.2 水稻中硒的转运特性第39-43页
            3.2.2.1 不同时间处理对硒在水稻地上部分配的影响第39-40页
            3.2.2.2 不同时间处理对硒在水稻转运系数的影响第40-42页
            3.2.2.3 不同硒形态处理对硒在水稻形态变化的影响第42-43页
        3.2.3 水稻中硒的积累特性第43-45页
            3.2.3.1 不同叶面施硒浓度对水稻硒含量的影响第43-44页
            3.2.3.2 不同叶面施硒浓度对水稻籽粒不同部位硒含量的影响第44-45页
            3.2.3.3 水稻籽粒不同部位的硒形态分布情况第45页
    3.3 讨论第45-46页
    3.4 本章小结第46-48页
第四章 富硒大米中硒元素分析及其膳食暴露评估第48-59页
    4.1 仪器与材料第48-49页
        4.1.1 仪器和设备第48-49页
        4.1.2 材料与试剂第49页
    4.2 实验方法第49-51页
        4.2.1 样品采集与处理第49页
        4.2.2 总硒含量测定第49页
        4.2.3 硒形态检测第49页
        4.2.4 质量控制第49页
        4.2.5 总硒膳食摄入评估方法第49-51页
            4.2.5.1 总硒膳食摄入模型第49-50页
            4.2.5.2 模型算法与实现第50页
            4.2.5.3 风险指数计算第50-51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51-57页
        4.3.1 富硒大米中总硒水平第51页
        4.3.2 富硒大米中的硒形态第51-53页
        4.3.3 硒摄入量估计第53-57页
            4.3.3.1 不同人群经食用富硒大米的硒摄入量评估第53-54页
            4.3.3.2 除大米外其他食物的硒摄入量估计第54-55页
            4.3.3.3 不同人群经食用富硒大米的硒暴露风险评估第55-57页
    4.4 讨论第57-58页
    4.5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五章 全文结论第59-61页
    5.1 结论第59-60页
        5.1.1 富硒大米中硒形态分析方法的建立第59页
        5.1.2 水稻中硒的吸收、转运和积累特性研究第59页
        5.1.3 富硒大米中硒元素分析及其膳食暴露评估第59-60页
    5.2 创新点第60页
    5.3 展望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72页
致谢第72-73页
作者简历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钼基纳米复合材料对水中重金属离子的电化学检测研究
下一篇:高标准基本农田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以珠三角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