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0页 |
1.1 安石榴苷概述 | 第14-16页 |
1.1.1 安石榴苷的来源 | 第14页 |
1.1.2 安石榴苷的结构特性 | 第14页 |
1.1.3 安石榴苷的生物活性 | 第14-16页 |
1.1.4 安石榴苷的体内代谢情况 | 第16页 |
1.1.5 安石榴苷的安全性评价 | 第16页 |
1.2 金黄色葡萄球菌概述 | 第16-19页 |
1.2.1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物学性状 | 第16-17页 |
1.2.2 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食品概况 | 第17页 |
1.2.3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毒力因子 | 第17-19页 |
1.2.4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 | 第19页 |
1.3 细菌生物膜 | 第19-23页 |
1.3.1 生物膜的概念 | 第19-20页 |
1.3.2 生物膜的组成 | 第20页 |
1.3.3 生物膜的形成过程 | 第20-21页 |
1.3.4 生物膜的危害性 | 第21-22页 |
1.3.5 研究生物膜的技术方法 | 第22-23页 |
1.3.6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 | 第23页 |
1.4 蛋白质组定量技术 | 第23-27页 |
1.4.1 蛋白质组学概念 | 第23-24页 |
1.4.2 基于凝胶成像的蛋白质组学技术 | 第24页 |
1.4.3 基于质谱的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 | 第24-27页 |
1.5 研究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 第27-30页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7-28页 |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8-29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第二章 石榴皮中安石榴苷的纯化及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效果初探 | 第30-38页 |
2.1 材料与仪器 | 第30-31页 |
2.1.1 试剂材料 | 第30-31页 |
2.1.2 仪器设备 | 第3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2.2.1 石榴皮单宁的提取 | 第31页 |
2.2.2 安石榴苷的纯化 | 第31-32页 |
2.2.3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第32页 |
2.2.4 抑菌效果研究 | 第32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2-37页 |
2.3.1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安石榴苷的含量 | 第32-36页 |
2.3.2 安石榴苷纯化物的抑菌效果 | 第36-37页 |
2.4 讨论 | 第37页 |
2.5 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安石榴苷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膜完整性及细胞形态的影响 | 第38-48页 |
3.1 材料与仪器 | 第38-40页 |
3.1.1 试剂材料 | 第38-39页 |
3.1.2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39页 |
3.1.3 仪器设备 | 第39-40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0-43页 |
3.2.1 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 | 第40-41页 |
3.2.2 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 | 第41页 |
3.2.3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41页 |
3.2.4 膜电位的测定 | 第41-42页 |
3.2.5 钾离子流出的测定 | 第42页 |
3.2.6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 第42页 |
3.2.7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 第42-43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3-46页 |
3.3.1 最小抑菌浓度 | 第43页 |
3.3.2 安石榴苷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 第43页 |
3.3.3 安石榴苷对膜电位的影响 | 第43-44页 |
3.3.4 安石榴苷对钾离子流出的影响 | 第44-45页 |
3.3.5 扫描电子显微镜图谱 | 第45页 |
3.3.6 透射电子显微镜图谱 | 第45-46页 |
3.4 讨论 | 第46-47页 |
3.5 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安石榴苷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因子表达的影响 | 第48-60页 |
4.1 材料与仪器 | 第48-49页 |
4.1.1 试剂材料 | 第48页 |
4.1.2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48-49页 |
4.1.3 仪器设备 | 第49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9-53页 |
4.2.1 菌种活化及菌悬液制备 | 第49页 |
4.2.2 菌落计数 | 第49-50页 |
4.2.3 溶血活性的测定 | 第50页 |
4.2.4 凝固酶效价的测定 | 第50页 |
4.2.5 总肠毒素的检测 | 第50页 |
4.2.6 qRT-PCR | 第50-53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3-58页 |
4.3.1 安石榴苷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 第53页 |
4.3.2 安石榴苷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活性的影响 | 第53-54页 |
4.3.3 安石榴苷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表达的影响 | 第54页 |
4.3.4 安石榴苷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总肠毒素表达的影响 | 第54-55页 |
4.3.5 安石榴苷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55-58页 |
4.4 讨论 | 第58-59页 |
4.5 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亚致死浓度下安石榴苷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 第60-74页 |
5.1 材料与仪器 | 第60-61页 |
5.1.1 试剂材料 | 第60页 |
5.1.2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60-61页 |
5.1.3 仪器设备 | 第61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61-65页 |
5.2.1 菌种活化及菌悬液制备 | 第61-62页 |
5.2.2 亚抑菌浓度下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62页 |
5.2.3 结晶紫染色法检测安石榴苷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 第62页 |
5.2.4 MTT染色法检测安石榴苷对生物膜代谢的影响 | 第62页 |
5.2.5 生物膜中活菌的计数 | 第62页 |
5.2.6 扫描电镜观察生物膜的形态 | 第62-63页 |
5.2.7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生物膜的形态 | 第63页 |
5.2.8 qRT-PCR | 第63-65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65-72页 |
5.3.1 亚抑菌浓度的安石榴苷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 第65页 |
5.3.2 结晶紫染色法反映的抗生物膜效果 | 第65-66页 |
5.3.3 MTT染色法显示的抗生物膜效果 | 第66-67页 |
5.3.4 生物膜中活菌的数量 | 第67页 |
5.3.5 扫描电镜观察安石榴苷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影响 | 第67-70页 |
5.3.6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安石榴苷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影响 | 第70页 |
5.3.7 安石榴苷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 | 第70-72页 |
5.4 讨论 | 第72页 |
5.5 小结 | 第72-74页 |
第六章 亚致死浓度下安石榴苷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组表达的影响 | 第74-96页 |
6.1 仪器与材料 | 第74-75页 |
6.1.1 试剂材料 | 第74-75页 |
6.1.2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75页 |
6.1.3 仪器设备 | 第75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75-79页 |
6.2.1 蛋白质的提取与定量 | 第75-76页 |
6.2.2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76页 |
6.2.3 蛋白质的消化 | 第76页 |
6.2.4 多肽的脱盐纯化与定量 | 第76-77页 |
6.2.5 多肽的标记 | 第77页 |
6.2.6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 第77-78页 |
6.2.7 蛋白质鉴定及数据库查询 | 第78页 |
6.2.8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78-79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79-93页 |
6.3.1 安石榴苷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的抑制作用 | 第79页 |
6.3.2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图谱分析 | 第79-80页 |
6.3.3 蛋白定量与聚类分析 | 第80-81页 |
6.3.4 差异表达蛋白的细胞定位 | 第81页 |
6.3.5 表达量显著降低的蛋白 | 第81-84页 |
6.3.6 表达量显著增加的蛋白 | 第84-85页 |
6.3.7 安石榴苷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代谢通路的影响 | 第85-92页 |
6.3.8 蛋白相互作用分析 | 第92-93页 |
6.4 讨论 | 第93-95页 |
6.5 小结 | 第95-96页 |
第七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第96-98页 |
7.1 结论 | 第96-97页 |
7.2 创新点 | 第97页 |
7.3 展望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9页 |
缩略词 | 第109-111页 |
致谢 | 第111-113页 |
作者简介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