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5页 |
1.1 功能蛋白和多肽 | 第13-15页 |
1.1.1 功能蛋白和多肽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1.2 功能蛋白和多肽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前景 | 第14-15页 |
1.2 口服消化道靶向传输系统 | 第15-20页 |
1.2.1 口服消化道靶向传输系统概述 | 第15页 |
1.2.2 口服消化道靶向传输系统的分类 | 第15-17页 |
1.2.3 纳米技术在消化道靶向传输系统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1.2.4 口服消化道靶向传输系统的构建方法 | 第18-20页 |
1.3 层层自组装技术 | 第20-25页 |
1.3.1 层层自组装技术概述 | 第20-21页 |
1.3.2 层层自组装技术的类型 | 第21-24页 |
1.3.3 层层自组装技术在构建靶向传输体系中的应用 | 第24-25页 |
1.4 多糖类层层自组装载体材料研究进展 | 第25-32页 |
1.4.1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 | 第25-27页 |
1.4.2 海藻酸盐类 | 第27-28页 |
1.4.3 果胶及其衍生物 | 第28页 |
1.4.4 卡拉胶及其衍生物 | 第28-29页 |
1.4.5 透明质酸 | 第29-30页 |
1.4.6 淀粉及其衍生物 | 第30-32页 |
1.5 本文的研究目标、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32-35页 |
1.5.1 研究目标 | 第32-33页 |
1.5.2 研究意义 | 第33页 |
1.5.3 研究内容 | 第33-35页 |
第二章 淀粉基组装载体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 第35-60页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5-37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35-36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36-37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7-43页 |
2.2.1 淀粉分子阴离子化修饰 | 第37-38页 |
2.2.2 阴离子淀粉基组装载体材料取代度的测定 | 第38页 |
2.2.3 淀粉分子阳离子化修饰 | 第38-39页 |
2.2.4 阳离子淀粉基组装载体材料取代度的测定 | 第39-40页 |
2.2.5 淀粉基组装载体材料分子链基团分析 | 第40页 |
2.2.6 淀粉基组装载体材料分子分子量的测定 | 第40-41页 |
2.2.7 淀粉基组装载体材料在不同 pH 中的电位分析 | 第41-42页 |
2.2.8 淀粉基组装载体材料的聚集态结构分析 | 第42-4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3-58页 |
2.3.1 淀粉阴离子化后分子中羧甲基基团的引入 | 第43-44页 |
2.3.2 淀粉羧甲基阴离子化程度的调控 | 第44页 |
2.3.3 淀粉阳离子化后季胺基团的引入 | 第44-45页 |
2.3.4 淀粉阳离子化程度的调控 | 第45-46页 |
2.3.5 淀粉基组装载体材料分子摩尔质量的调控 | 第46-51页 |
2.3.6 淀粉基组装载体材料的 zeta-电位分析 | 第51-53页 |
2.3.7 淀粉基组装载体材料分子聚集态结构的表征 | 第53-58页 |
2.4 小结 | 第58-60页 |
第三章 淀粉基组装载体对 BSA 的装载及组装微囊的特性 | 第60-81页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60-61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60-61页 |
3.1.2 实验试剂 | 第61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61-67页 |
3.2.1 牛血清白蛋白(BSA)性质分析 | 第61-63页 |
3.2.2 淀粉基组装载体材料对 BSA 的装载 | 第63-64页 |
3.2.3 不同组装条件对 BSA 包封率的影响 | 第64-65页 |
3.2.4 组装微囊在储存过程中的粒径和 zeta-电位分析 | 第65页 |
3.2.5 淀粉基组装载体材料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 第65-6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7-79页 |
3.3.1 不同 pH 值条件 BSA 的平均粒度和 zeta-电位 | 第67-68页 |
3.3.2 不同组装条件对 BSA 包封率的影响 | 第68-71页 |
3.3.3 一层组装微囊的稳定性研究 | 第71-73页 |
3.3.4 二层组装微囊的稳定性研究 | 第73-75页 |
3.3.5 三层组装微囊的稳定性研究 | 第75-77页 |
3.3.6 组装过程淀粉基组装载体材料分子间相互作用变化 | 第77-79页 |
3.4 小结 | 第79-81页 |
第四章 淀粉基层层组装微囊对 BSA 的控制释放 | 第81-100页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81-82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81页 |
4.1.2 实验试剂 | 第81-82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82-84页 |
4.2.1 模拟人体消化液 pH 条件对组装微囊平均粒径和电位的影响 | 第82页 |
4.2.2 消化液 pH 值对组装微囊表面形貌分析 | 第82-83页 |
4.2.3 淀粉基层层组装微囊内部结构 | 第83页 |
4.2.4 组装微囊的体外释放研究 | 第83-8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4-98页 |
4.3.1 模拟人体消化液 pH 条件对组装微囊平均粒径和电位的影响 | 第84-88页 |
4.3.2 淀粉基层层组装微囊的形貌 | 第88-92页 |
4.3.3 模拟人体消化液 pH 条件对层层组装微囊内部结构的影响 | 第92-93页 |
4.3.4 淀粉基层层组装微囊对 BSA 的控制释放 | 第93-98页 |
4.4 小结 | 第98-10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00-103页 |
(一) 结论 | 第100-102页 |
(二) 创新之处 | 第102页 |
(三) 展望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1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3-114页 |
致谢 | 第114-115页 |
附件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