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水产加工工业论文--水产食品加工与保藏论文

冻罗非鱼片生产关键技术优化及品质评价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1 引言第12-22页
    1.1 罗非鱼产业发展概述第12-14页
        1.1.1 罗非鱼在渔业及食品加工业中的地位第12页
        1.1.2 罗非鱼产业发展概况第12-13页
        1.1.3 冻罗非鱼片加工关键技术分析第13-14页
    1.2 冻罗非鱼片加工工艺现状及产业瓶颈分析第14-16页
        1.2.1 暂养及发色工艺有待调整第15页
        1.2.2 双螺旋冷冻条件有待优化第15-16页
    1.3 冻罗非鱼片工艺改进的研究进展第16-18页
        1.3.1 活体暂养的研究第16页
        1.3.2 CO发色的研究及非CO发色方法的探索第16页
        1.3.3 罗非鱼宰杀方式多样化研究第16-17页
        1.3.4 新型产品包装及贮藏的研究第17-18页
    1.4 冻罗非鱼片品质动力学研究第18-19页
        1.4.1 食品货架期预测第18页
        1.4.2 一级动力学方程预测方法第18-19页
        1.4.3 其余预测方法第19页
    1.5 论文研究的立论依据、内容及创新点第19-22页
        1.5.1 研究背景第19-20页
        1.5.2 研究内容第20-21页
        1.5.3 创新点第21-22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2-27页
    2.1 试验原料第22页
    2.2 主要试验仪器及试剂第22-23页
        2.2.1 试验仪器设备第22页
        2.2.2 试验试剂第22-23页
    2.3 试验方法第23-26页
        2.3.1 暂养条件对罗非鱼片品质的影响第23页
        2.3.2 发色条件对罗非鱼片发色效果的影响第23-24页
        2.3.3 预冷工艺的引入第24页
        2.3.4 冷冻条件的优化第24-25页
        2.3.5 微冻温度的拓展第25页
        2.3.6 出口产品品质检验及指标关联第25页
        2.3.7 品质测定第25-26页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26-27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7-72页
    3.1 配液暂养对鱼片发色效果的影响第27-37页
        3.1.1 配液单因素试验第27-33页
        3.1.2 配液暂养正交试验及结果验证第33-37页
        3.1.3 小结与讨论第37页
    3.2 发色条件对罗非鱼片发色效果的影响第37-47页
        3.2.1 发色条件单因素试验第37-44页
        3.2.2 复合试验第44-46页
        3.2.3 小结与讨论第46-47页
    3.3 预冷对罗非鱼片品质的影响第47-53页
        3.3.1 预冷对鱼片pH值的影响第47-48页
        3.3.2 预冷对鱼片色差值的影响第48-49页
        3.3.3 预冷对失水率变化的影响第49-50页
        3.3.4 预冷对TVB-N变化的影响第50页
        3.3.5 预冷对鱼片质构的影响第50-53页
        3.3.6 小结与讨论第53页
    3.4 冻结条件对鱼片品质的影响第53-58页
        3.4.1 不同冷冻条件对鱼片pH值的影响第53-54页
        3.4.2 不同冷冻条件对鱼片色差值的影响第54-55页
        3.4.3 不同冷冻条件对鱼片失水率的影响第55页
        3.4.4 不同冷冻条件对鱼片水分活度的影响第55-56页
        3.4.5 不同冷冻条件对鱼片质构参数的影响第56-58页
        3.4.6 不同冷冻条件对鱼片TVB-N的影响第58页
        3.4.7 小结与讨论第58页
    3.5 微冻温度的拓展及货架期预测第58-65页
        3.5.1 不同微冻温度对冻罗非鱼片a~*值的影响第59页
        3.5.2 不同微冻温度对冻罗非鱼片pH值的影响第59-60页
        3.5.3 不同微冻温度对冻罗非鱼片TVB-N的影响第60页
        3.5.4 不同微冻温度对冻罗非鱼片硬度的影响第60-61页
        3.5.5 不同微冻温度对冻罗非鱼片弹性的影响第61页
        3.5.6 不同微冻温度对冻罗非鱼片咀嚼性的影响第61-62页
        3.5.7 微冻罗非鱼片货架期预测第62-64页
        3.5.8 小结与讨论第64-65页
    3.6 冻鱼片品质的评价方法及模型第65-72页
        3.6.1 冻罗非鱼片L值变化第65-66页
        3.6.2 冻罗非鱼片a~*值变化第66页
        3.6.3 冻罗非鱼片pH值变化第66-67页
        3.6.4 冻罗非鱼片电导率变化第67页
        3.6.5 冻罗非鱼片TVB-N变化第67-68页
        3.6.6 冻罗非鱼片硬度变化第68-69页
        3.6.7 冻罗非鱼片咀嚼性变化第69页
        3.6.8 参数关联建立结果第69-71页
        3.6.9 小结与讨论第71-72页
4 结论第72-74页
5 罗非鱼生产工艺的思考及展望第74-76页
    5.1 调研及发现第74页
        5.1.1 工艺流程仍待严谨第74页
        5.1.2 生产操作仍需规范第74页
    5.2 建议及发展方向第74-75页
        5.2.1 生产、贮运环节第74-75页
        5.2.2 销售环节第75页
    5.3 本文不足之处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1页
附录Ⅰ 试验所用仪器设备第81-84页
附录Ⅱ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学术会议第84-85页
致谢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Analysis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Fasn Gene Polymorphisms and Carcass Traits in Qinchuan Cattle
下一篇:省际间健康保障能力综合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