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4 研究思路图 | 第11页 |
1.5 创新点 | 第11-12页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第12-26页 |
2.1 积极心理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2.1.1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来源 | 第12页 |
2.1.2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2.1.3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2.1.4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代表 | 第14页 |
2.1.5 积极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 第14-16页 |
2.2 性格优势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3页 |
2.2.1 性格优势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 第16-20页 |
2.2.2 性格优势测量工具 | 第20-21页 |
2.2.3 性格优势的应用领域 | 第21-23页 |
2.3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2.3.1 心理危机干预模式 | 第23-24页 |
2.3.2 国内外心理危机发展现状 | 第24页 |
2.4 生活应激及中介模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2.4.1 生活应激的概念 | 第24-25页 |
2.4.2 中介模型(S-O-R)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对象与方法 | 第26-28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6-27页 |
3.1.1 大数据调研项目 | 第26页 |
3.1.2 大数据分析对象 | 第26-27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3.2.1 文献分析法 | 第27页 |
3.2.2 理论分析法 | 第27页 |
3.2.3 统计分析法 | 第27-28页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8-47页 |
4.1 研究资料基本情况:人口学和社会学资料数据分析 | 第28-30页 |
4.1.1 分析对象资料(研究组和对照组)抽样分类频数率描述分析 | 第28页 |
4.1.2 分析对象资料(研究组和对照组)抽样年龄频数率描述分析 | 第28-29页 |
4.1.3 分析对象资料(研究组和对照组)抽样年级频数率描述分析 | 第29页 |
4.1.4 分析对象资料(研究组和对照组)抽样学校频数率描述分析 | 第29-30页 |
4.2 研究组和对照组学生生活应激过程分类均值比较 | 第30-33页 |
4.2.1 研究组和对照组生活应激源均值和标准差统计变量 | 第30-32页 |
4.2.2 研究组和对照组生活应激源均值比较独立样本T检验 | 第32-33页 |
4.3 研究组和对照组学生24项性格优势分组均值比较 | 第33-36页 |
4.3.1 研究组和对照组学生24项性格优势均值和标准差统计变量 | 第33-35页 |
4.3.2 研究组和对照组24项性格优势均值比较独立样本T检验 | 第35-36页 |
4.4 研究组和对照组心理危机(抑郁发作与自杀倾向)分组均值比较 | 第36-38页 |
4.4.1 研究组和对照组心理危机(抑郁发作与自杀倾向)统计量 | 第36-37页 |
4.4.2 研究组和对照组心理危机(抑郁发作与自杀倾向)均值比较T检验 | 第37-38页 |
4.5 生活应激源对心理危机二值变量影响的Logistics回归分析 | 第38-40页 |
4.5.1 生活应激源5维度对心理危机二值变量影响的逻辑回归分析 | 第38-39页 |
4.5.2 生活应激源15指标对心理危机二值变量影响的逻辑回归分析 | 第39-40页 |
4.6 性格优势对心理危机二值变量影响的Logistics回归分析 | 第40-44页 |
4.6.1 六大美德及性格优势对心理危机二值变量影响的逻辑回归分析 | 第40-41页 |
4.6.2 性格优势24项指标对心理危机二值变量影响的逻辑回归分析 | 第41-42页 |
4.6.3 六大美德及性格优势对心理危机二值变量影响的逻辑回归分析 | 第42-44页 |
4.7 生活应激与性格优势交互影响心理危机的结构方程预测模型 | 第44-47页 |
4.7.1 研究组“S生活应激-O性格优势-R心理危机”中介模型 | 第44-45页 |
4.7.2 对照组“S生活应激-O性格优势-R心理危机”中介模型 | 第45-46页 |
4.7.3 未分组“S生活应激-O性格优势-R心理危机”中介模型 | 第46-47页 |
第五章 讨论与建议 | 第47-58页 |
5.1 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于生理-社会-心理多元原因的交互影响 | 第47-48页 |
5.1.1 大学生心理危机多维因素交互诱发的特征 | 第47页 |
5.1.2 大学生诱发心理危机的原因 | 第47-48页 |
5.2 大学生生活应激多元因素诱发其心理危机的产生 | 第48-51页 |
5.2.1 心理危机大学生承受着多重应激源的不良影响 | 第48-49页 |
5.2.2 大学生多重生活应激诱发心理危机的原因分析 | 第49-51页 |
5.3 大学生性格优势对心理危机产生缓解和预防积极作用 | 第51-52页 |
5.3.1 心理危机大学生性格优势或缺的特征 | 第51页 |
5.3.2 心理危机大学生性格优势或缺的原因 | 第51-52页 |
5.4 大学生抑郁症状与心理危机具有密切的关联关系 | 第52-53页 |
5.4.1 心理危机学生的抑郁症状和自杀倾向具有较明显的预警序列谱表征 | 第52页 |
5.4.2 心理危机大学生抑郁症状和自杀倾向产生的原因 | 第52-53页 |
5.5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心理育人工作建议 | 第53-58页 |
5.5.1 生活应激源与性格优势对心理危机的预测 | 第53-54页 |
5.5.2 大学生性格优势在其生活应激与心理危机之间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 | 第54-55页 |
5.5.3 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建议 | 第55-58页 |
第六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 第58-60页 |
6.1 结论 | 第58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第64-65页 |
附录 | 第65-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