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历 | 第4-5页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第5-9页 |
摘要 | 第9-13页 |
ABSTRACT | 第13-17页 |
前言 | 第18-21页 |
研究一 广西就诊艾滋病儿童心理健康、自尊、信任他人状况调查 | 第21-41页 |
1 对象与方法 | 第21-25页 |
1.1 调查对象 | 第21-22页 |
1.1.1 抽样方法 | 第21页 |
1.1.2 样本量计算 | 第21页 |
1.1.3 病例纳入标准 | 第21-22页 |
1.1.4 病例排除标准 | 第22页 |
1.2 调查工具 | 第22-23页 |
1.2.1 一般情况调查表 | 第22页 |
1.2.2 症状自评量表 | 第22页 |
1.2.3 自尊量表 | 第22-23页 |
1.2.4 信任他人量表 | 第23页 |
1.3 调查方法 | 第23-24页 |
1.3.1 前期准备 | 第23-24页 |
1.3.2 实施调查 | 第24页 |
1.4 统计方法 | 第24-25页 |
2 结果 | 第25-35页 |
2.1 一般情况 | 第25-26页 |
2.2 艾滋病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 第26-27页 |
2.3 艾滋病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 第27-29页 |
2.4 艾滋病儿童自尊水平状况及影响因素 | 第29-30页 |
2.5 艾滋病儿童信任他人情况及影响因素 | 第30-32页 |
2.6 艾滋病儿童心理健康、自尊及信任他人的关系 | 第32-34页 |
2.7 艾滋病儿童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 第34-35页 |
3 讨论 | 第35-40页 |
3.1 艾滋病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 第35-36页 |
3.2 艾滋病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 | 第36-38页 |
3.3 艾滋病儿童自尊水平、信任他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第38-39页 |
3.4 艾滋病儿童心理健康、自尊及信任他人的关系研究 | 第39-40页 |
4 小结 | 第40-41页 |
研究二 广西就诊艾滋病儿童心理问题的个体化心理干预研究 | 第41-56页 |
前言 | 第41页 |
1 对象与方法 | 第41-47页 |
1.1 干预对象 | 第41-42页 |
1.1.1 抽样方法 | 第41页 |
1.1.2 病例纳入标准 | 第41-42页 |
1.1.3 病例排除标准 | 第42页 |
1.2 评价工具及时间 | 第42页 |
1.3 干预方法 | 第42-46页 |
1.3.1 第一次面对面干预 | 第43-45页 |
1.3.2 通过新媒体开展的干预 | 第45页 |
1.3.3 第二次面对面干预 | 第45-46页 |
1.4 统计方法 | 第46-47页 |
2 结果 | 第47-53页 |
2.1 艾滋病儿童干预前后主要心理问题的改善情况 | 第47-51页 |
2.2 艾滋病儿童干预前后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 第51页 |
2.3 艾滋病儿童干预前后自尊、信任他人及生物学指标变化 | 第51-53页 |
3 讨论 | 第53-55页 |
4 小结 | 第55-56页 |
课题不足及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4页 |
综述 | 第6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6页 |
附录 | 第86-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著作 | 第98-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