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词语语义范畴不对应性对比研究--以“开、open”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一、引言 | 第8-10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0-20页 |
2.1 语义范畴 | 第10-14页 |
2.1.1 范畴化理论简介 | 第10-11页 |
2.1.2 范畴化理论在语言中的作用 | 第11-12页 |
2.1.3 汉语语义范畴研究 | 第12-14页 |
2.1.3.1 语义范畴的界定与划分原则 | 第12页 |
2.1.3.2 语义范畴研究 | 第12-14页 |
2.2 与语义相关的构词研究 | 第14-15页 |
2.3 搭配研究 | 第15-17页 |
2.4 汉语 “开”的相关研究 | 第17-20页 |
2.4.1 “开”的语义研究 | 第17页 |
2.4.2 “开X”的研究 | 第17-18页 |
2.4.3 “V+开”结构研究 | 第18-19页 |
2.4.4 “开”搭配研究 | 第19-20页 |
三、问题提出 | 第20-28页 |
3.1 选题缘起 | 第20页 |
3.2 研究基础 | 第20-22页 |
3.2.1 原型范畴理论 | 第20-21页 |
3.2.2 语义范畴 | 第21-22页 |
3.3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3.4 研究目标 | 第23-24页 |
3.5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3.6 研究思路 | 第25-26页 |
3.7 研究意义 | 第26-28页 |
四、 “开”和 “open”语义范畴构建 | 第28-55页 |
4.1 “开”语义范畴构建 | 第28-41页 |
4.1.1 “开”的语义及延伸 | 第28-31页 |
4.1.1.1 “开”的语义分类 | 第28-30页 |
4.1.1.2 “开”的语义延伸关系 | 第30-31页 |
4.1.2 “开”语义范畴描写和构建 | 第31-36页 |
4.1.2.1 “开”语义范畴描写 | 第31-34页 |
4.1.2.2 “开”语义范畴构建 | 第34-36页 |
4.1.3 构词和搭配 | 第36-41页 |
4.1.3.1 “开”进入 “打开展开”范畴 | 第38-39页 |
4.1.3.2 “开”进入 “分离状态”范畴 | 第39-41页 |
4.2 “open”语义范畴构建 | 第41-48页 |
4.2.1 “open”语义分类及延伸 | 第41-43页 |
4.2.1.1 “open”语义分类 | 第41-43页 |
4.2.1.2 “open”语义延伸 | 第43页 |
4.2.2 “open”语义范畴描写和构建 | 第43-48页 |
4.2.2.1 “open”语义范畴描写 | 第43-46页 |
4.2.2.2 “open”语义范畴构建 | 第46-48页 |
4.3 “开”和 “open”语义范畴对比分析 | 第48-55页 |
4.3.1 “开”和 “open”共有的语义范畴 | 第50-52页 |
4.3.2 “开”独有的语义范畴 | 第52-53页 |
4.3.3 “open”独有的语义范畴 | 第53-55页 |
五、留学生习得考察 | 第55-61页 |
5.1 研究思路及语料处理 | 第55页 |
5.1.1 研究思路 | 第55页 |
5.1.2 语料处理 | 第55页 |
5.2 留学生汉语 “开”语义范畴习得情况考察 | 第55-61页 |
5.2.1 总体使用情况考察 | 第55-57页 |
5.2.2 不同水平留学生习得情况考察 | 第57-59页 |
5.2.3 不同水平学习者范畴使用偏误率情况考察 | 第59-61页 |
六、综合讨论 | 第61-65页 |
6.1 不同语言中语义范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 第61页 |
6.2 范畴表达中词语的对应选择问题 | 第61-62页 |
6.3 学习者心理词典的构建 | 第62-63页 |
6.3.1 学习者对 “开”的习得情况 | 第62页 |
6.3.2 学习者词汇知识心理词典的构建 | 第62-63页 |
6.4 本研究局限 | 第63-65页 |
七、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