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水产加工工业论文--水产食品加工与保藏论文

带鱼鱼糜制品的腥味物质及脱腥方法

致谢第6-7页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7页
    1.1 鱼糜制品第14-16页
        1.1.1 鱼糜制品的概念及特点第14-15页
        1.1.2 鱼糜制品的发展现状第15-16页
    1.2 水产品腥味物质及其检测第16-20页
        1.2.1 腥味的特征物质第16-17页
        1.2.2 腥味的形成机理第17-18页
        1.2.3 腥味的提取方法第18-19页
        1.2.4 腥味的检测方法第19-20页
    1.3 水产品腥味物质的脱除方法第20-23页
        1.3.1 物理法第20-21页
        1.3.2 化学法第21-22页
        1.3.3 生物去腥法第22-23页
        1.3.4 复合脱腥第23页
    1.4 食品品质预测模型第23-25页
        1.4.1 食品品质动力学分析第23-24页
        1.4.2 Arrhenius方程第24-25页
        1.4.3 时间-温度指示剂第25页
    1.5 立题背景和意义第25-26页
    1.6 主要研究内容第26-27页
第二章 带鱼鱼糜制品冷藏期间挥发性化合物变化第27-34页
    2.1 引言第27页
    2.2 材料与仪器第27页
        2.2.1 材料与试剂第27页
        2.2.2 仪器与设备第27页
    2.3 实验方法第27-29页
        2.3.1 带鱼鱼丸的制备第27-28页
        2.3.2 带鱼鱼糜制品挥发性物质检测第28页
        2.3.3 挥发性物质定性分析第28-29页
        2.3.4 挥发性物质定量分析第29页
    2.4 带鱼鱼丸中挥发性化合物分析第29-33页
        2.4.1 醛类化合物第29-30页
        2.4.2 酮类化合物第30-31页
        2.4.3 醇类化合物第31-32页
        2.4.4 烃类化合物第32页
        2.4.5 其他化合物第32-33页
    2.5 小结第33-34页
第三章 带鱼鱼糜制品腥味变化预测模型的建立第34-39页
    3.1 引言第34页
    3.2 材料与仪器第34页
        3.2.1 材料与试剂第34页
        3.2.2 仪器与设备第34页
    3.3 实验方法第34-35页
        3.3.1 腥味活性值第34页
        3.3.2 腥味活性值动力学分析第34-35页
        3.3.3 预测模型的验证第35页
    3.4 带鱼鱼丸腥味活性值变化预测模型的建立第35-38页
    3.5 带鱼鱼丸腥味活性值变化预测模型的验证第38页
    3.6 小结第38-39页
第四章 时间温度指示剂及其监测腥味变化的探索第39-49页
    4.1 引言第39页
    4.2 材料与仪器第39页
        4.2.1 材料与试剂第39页
        4.2.2 设备与仪器第39页
    4.3 实验方法第39-42页
        4.3.1 试剂配制第39-40页
        4.3.2 反应底物的确定第40页
        4.3.3 乳化处理参数的确定第40页
        4.3.4 金属离子对TTI反应体系的影响第40页
        4.3.5 底物浓度的选择第40-41页
        4.3.6 pH指示剂的确定第41页
        4.3.7 TTI反应体系动力学参数的测定第41页
        4.3.8 数据处理第41-42页
    4.4 时间温度指示剂反应体系的确定第42-46页
        4.4.1 底物的选择第42页
        4.4.2 乳化处理的效果第42-43页
        4.4.3 金属离子的选择第43-44页
        4.4.4 底物浓度的确定第44页
        4.4.5 pH指示剂的确定第44-46页
    4.5 时间温度指示剂动力学参数的测定第46-47页
    4.6 时间温度指示剂用于监测带鱼鱼糜制品腥味变化的分析第47-48页
    4.7 小结第48-49页
第五章 天然植物提取物对带鱼鱼糜制品腥味物质的影响第49-55页
    5.1 引言第49页
    5.2 材料与仪器第49-50页
        5.2.1 材料与试剂第49页
        5.2.2 仪器与设备第49-50页
    5.3 实验方法第50页
        5.3.1 葡萄籽提取物提取方法第50页
        5.3.2 牛至提取物提取方法第50页
        5.3.3 鼠尾草提取物提取方法第50页
        5.3.4 脱腥方法第50页
        5.3.5 挥发性化合物检测第50页
        5.3.6 数据处理第50页
    5.4 脱腥对带鱼鱼丸中挥发性化合物的影响第50-53页
    5.5 脱腥对带鱼鱼丸腥味物质的影响第53页
    5.6 小结第53-55页
第六章 天然植物提取物对带鱼鱼糜制品贮藏特性的影响第55-66页
    6.1 引言第55页
    6.2 材料与仪器第55页
        6.2.1 材料与试剂第55页
        6.2.2 仪器与设备第55页
    6.3 实验方法第55-59页
        6.3.1 样品处理第55-56页
        6.3.2 挥发性盐基氮测定第56-57页
        6.3.3 TBA测定第57页
        6.3.4 pH的测定第57-58页
        6.3.5 菌落总数测定第58页
        6.3.6 TPA测定第58-59页
        6.3.7 数据处理第59页
    6.4 脱腥对带鱼鱼丸菌落总数的影响第59-60页
    6.5 脱腥对带鱼鱼丸pH的影响第60页
    6.6 脱腥对带鱼鱼丸TVB-N的影响第60-61页
    6.7 脱腥对带鱼鱼丸TBA值的影响第61-62页
    6.8 脱腥对带鱼鱼丸质构的影响第62-65页
    6.9 小结第65-66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66-68页
    7.1 结论第66-67页
    7.2 创新点第67页
    7.3 展望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5页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紫色马铃薯不同部位花色苷抗前列腺癌细胞活性研究
下一篇:野生枝瑚菌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和抗氧化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