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7页 |
1.1 鱼糜制品 | 第14-16页 |
1.1.1 鱼糜制品的概念及特点 | 第14-15页 |
1.1.2 鱼糜制品的发展现状 | 第15-16页 |
1.2 水产品腥味物质及其检测 | 第16-20页 |
1.2.1 腥味的特征物质 | 第16-17页 |
1.2.2 腥味的形成机理 | 第17-18页 |
1.2.3 腥味的提取方法 | 第18-19页 |
1.2.4 腥味的检测方法 | 第19-20页 |
1.3 水产品腥味物质的脱除方法 | 第20-23页 |
1.3.1 物理法 | 第20-21页 |
1.3.2 化学法 | 第21-22页 |
1.3.3 生物去腥法 | 第22-23页 |
1.3.4 复合脱腥 | 第23页 |
1.4 食品品质预测模型 | 第23-25页 |
1.4.1 食品品质动力学分析 | 第23-24页 |
1.4.2 Arrhenius方程 | 第24-25页 |
1.4.3 时间-温度指示剂 | 第25页 |
1.5 立题背景和意义 | 第25-26页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带鱼鱼糜制品冷藏期间挥发性化合物变化 | 第27-34页 |
2.1 引言 | 第27页 |
2.2 材料与仪器 | 第27页 |
2.2.1 材料与试剂 | 第27页 |
2.2.2 仪器与设备 | 第27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7-29页 |
2.3.1 带鱼鱼丸的制备 | 第27-28页 |
2.3.2 带鱼鱼糜制品挥发性物质检测 | 第28页 |
2.3.3 挥发性物质定性分析 | 第28-29页 |
2.3.4 挥发性物质定量分析 | 第29页 |
2.4 带鱼鱼丸中挥发性化合物分析 | 第29-33页 |
2.4.1 醛类化合物 | 第29-30页 |
2.4.2 酮类化合物 | 第30-31页 |
2.4.3 醇类化合物 | 第31-32页 |
2.4.4 烃类化合物 | 第32页 |
2.4.5 其他化合物 | 第32-33页 |
2.5 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带鱼鱼糜制品腥味变化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34-39页 |
3.1 引言 | 第34页 |
3.2 材料与仪器 | 第34页 |
3.2.1 材料与试剂 | 第34页 |
3.2.2 仪器与设备 | 第34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4-35页 |
3.3.1 腥味活性值 | 第34页 |
3.3.2 腥味活性值动力学分析 | 第34-35页 |
3.3.3 预测模型的验证 | 第35页 |
3.4 带鱼鱼丸腥味活性值变化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35-38页 |
3.5 带鱼鱼丸腥味活性值变化预测模型的验证 | 第38页 |
3.6 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时间温度指示剂及其监测腥味变化的探索 | 第39-49页 |
4.1 引言 | 第39页 |
4.2 材料与仪器 | 第39页 |
4.2.1 材料与试剂 | 第39页 |
4.2.2 设备与仪器 | 第39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39-42页 |
4.3.1 试剂配制 | 第39-40页 |
4.3.2 反应底物的确定 | 第40页 |
4.3.3 乳化处理参数的确定 | 第40页 |
4.3.4 金属离子对TTI反应体系的影响 | 第40页 |
4.3.5 底物浓度的选择 | 第40-41页 |
4.3.6 pH指示剂的确定 | 第41页 |
4.3.7 TTI反应体系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 第41页 |
4.3.8 数据处理 | 第41-42页 |
4.4 时间温度指示剂反应体系的确定 | 第42-46页 |
4.4.1 底物的选择 | 第42页 |
4.4.2 乳化处理的效果 | 第42-43页 |
4.4.3 金属离子的选择 | 第43-44页 |
4.4.4 底物浓度的确定 | 第44页 |
4.4.5 pH指示剂的确定 | 第44-46页 |
4.5 时间温度指示剂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 第46-47页 |
4.6 时间温度指示剂用于监测带鱼鱼糜制品腥味变化的分析 | 第47-48页 |
4.7 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天然植物提取物对带鱼鱼糜制品腥味物质的影响 | 第49-55页 |
5.1 引言 | 第49页 |
5.2 材料与仪器 | 第49-50页 |
5.2.1 材料与试剂 | 第49页 |
5.2.2 仪器与设备 | 第49-50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50页 |
5.3.1 葡萄籽提取物提取方法 | 第50页 |
5.3.2 牛至提取物提取方法 | 第50页 |
5.3.3 鼠尾草提取物提取方法 | 第50页 |
5.3.4 脱腥方法 | 第50页 |
5.3.5 挥发性化合物检测 | 第50页 |
5.3.6 数据处理 | 第50页 |
5.4 脱腥对带鱼鱼丸中挥发性化合物的影响 | 第50-53页 |
5.5 脱腥对带鱼鱼丸腥味物质的影响 | 第53页 |
5.6 小结 | 第53-55页 |
第六章 天然植物提取物对带鱼鱼糜制品贮藏特性的影响 | 第55-66页 |
6.1 引言 | 第55页 |
6.2 材料与仪器 | 第55页 |
6.2.1 材料与试剂 | 第55页 |
6.2.2 仪器与设备 | 第55页 |
6.3 实验方法 | 第55-59页 |
6.3.1 样品处理 | 第55-56页 |
6.3.2 挥发性盐基氮测定 | 第56-57页 |
6.3.3 TBA测定 | 第57页 |
6.3.4 pH的测定 | 第57-58页 |
6.3.5 菌落总数测定 | 第58页 |
6.3.6 TPA测定 | 第58-59页 |
6.3.7 数据处理 | 第59页 |
6.4 脱腥对带鱼鱼丸菌落总数的影响 | 第59-60页 |
6.5 脱腥对带鱼鱼丸pH的影响 | 第60页 |
6.6 脱腥对带鱼鱼丸TVB-N的影响 | 第60-61页 |
6.7 脱腥对带鱼鱼丸TBA值的影响 | 第61-62页 |
6.8 脱腥对带鱼鱼丸质构的影响 | 第62-65页 |
6.9 小结 | 第65-6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7.1 结论 | 第66-67页 |
7.2 创新点 | 第67页 |
7.3 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5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