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酸马乳概述 | 第12-14页 |
·酸马乳的起源 | 第12页 |
·酸马乳的营养价值 | 第12-13页 |
·酸马乳的医疗保健作用 | 第13-14页 |
·酸马乳中微生物组成 | 第14-19页 |
·酸马乳中乳酸菌组成 | 第14-16页 |
·酸马乳中酵母菌组成 | 第16-17页 |
·酸马乳中酵母菌与乳酸菌间的互生关系 | 第17-19页 |
·低聚糖概述 | 第19-20页 |
·益生元简介 | 第19页 |
·低聚糖在乳制品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0-21页 |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第2章 酸马乳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22-3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2-24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22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22-23页 |
·方法 | 第23-2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4-32页 |
·不同单因素对酸马乳发酵特性的影响 | 第24-29页 |
·酸马乳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29-32页 |
·讨论 | 第32页 |
·小结 | 第32-34页 |
第3章 酸马乳发酵过程中乳酸菌与酵母菌生长的相互影响 | 第34-4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4-36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34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34-35页 |
·方法 | 第35-3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6-42页 |
·马克思克鲁维酵母菌WWMJ1对两株乳酸菌生长的影响 | 第36-37页 |
·两株乳酸菌对马克思克鲁维酵母菌WWMJ1生长的影响 | 第37-38页 |
·乳酸乳球菌WLB5与干酪乳杆菌MLS5生长的相互影响 | 第38-39页 |
·三菌混合发酵对酸马乳中活菌数的影响 | 第39-40页 |
·乳酸菌与酵母菌混合发酵对酸马乳pH的影响 | 第40-42页 |
·讨论 | 第42-43页 |
·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不同菌株发酵酸马乳中还原糖和有机酸代谢的研究 | 第44-5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4-48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44-45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45页 |
·方法 | 第45-4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8-54页 |
·酸马乳样品和标准品溶液糖衍生物色谱图及标准曲线 | 第48-49页 |
·酸马乳样品和有机酸标准品色谱图及标准曲线 | 第49-50页 |
·不同菌群发酵酸马乳中还原糖和有机酸含量的变化 | 第50-54页 |
·讨论 | 第54-55页 |
·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不同菌株发酵酸马乳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研究 | 第56-6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6-58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56-57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57页 |
·方法 | 第57-5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8-66页 |
·不同菌株单独和组合发酵酸马乳总离子图 | 第58-60页 |
·不同菌株发酵酸马乳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分析 | 第60-66页 |
·讨论 | 第66页 |
·小结 | 第66-68页 |
第6章 中心组合设计优化合生元酸马乳中乳酸菌的生长 | 第68-8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8-70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68-69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69页 |
·方法 | 第69-7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0-78页 |
·不同低聚糖对酸马乳中乳酸菌生长的影响 | 第70-74页 |
·合生元酸马乳发酵优化 | 第74-78页 |
·讨论 | 第78页 |
·小结 | 第78-80页 |
第7章 保护剂对酸马乳粉中乳酸菌活性的影响 | 第80-9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1-83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81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81页 |
·方法 | 第81-8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3-89页 |
·二水平部分析因设计结果 | 第83-84页 |
·最陡爬坡试验结果 | 第84-85页 |
·酸马乳粉冻干保护剂响应面优化 | 第85-88页 |
·酸马乳粉的感官指标 | 第88-89页 |
·讨论 | 第89页 |
·小结 | 第89-91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1-93页 |
·结论 | 第91-92页 |
·展望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作者简介 | 第103-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