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研究对象 | 第11-12页 |
·研究语料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图式结构的总结 | 第13页 |
·常用词汇、句型 | 第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实践价值 | 第13-15页 |
·教师教学实践 | 第14页 |
·教材编写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初级汉语常用交际项目图式结构的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图式理论的背景 | 第15页 |
·现代图式理论在本体方面的研究 | 第15-17页 |
·国外现代图式理论研究 | 第15-16页 |
·国内现代图式理论研究 | 第16-17页 |
·现代图式理论的应用研究 | 第17-20页 |
·现代图式理论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研究 | 第17页 |
·现代图式理论在我国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第17-19页 |
·现代图式理论在国际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第19-20页 |
·小结与思考 | 第20-22页 |
·前人的主要观点和启示 | 第20页 |
·有关现代图式理论在国际汉语教学领域应用情况的讨论 | 第20-22页 |
·教师教学实践方面 | 第20页 |
·教学教法方面 | 第20-21页 |
·教材编写方面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外出就餐”图式结构的参数分析 | 第22-40页 |
·参数概说 | 第22-23页 |
·必有参数和非必有参数 | 第22页 |
·参数之间的关系 | 第22页 |
·参数的权重 | 第22-23页 |
·“外出就餐”图式的参数之一:就餐者(WHO) | 第23-25页 |
·单人吃 | 第23页 |
·两人吃 | 第23-24页 |
·多人吃 | 第24-25页 |
·“外出就餐”图式的参数之二:餐点(WHAT) | 第25-29页 |
·中餐 | 第25-27页 |
·非中餐 | 第27-29页 |
·中西结合式 | 第29页 |
·“外出就餐”图式的参数之三:就餐地点(WHERE) | 第29-32页 |
·“外出就餐”图式的参数之四:就餐原因(WHY) | 第32-34页 |
·一个人 | 第32页 |
·两个人 | 第32-33页 |
·多个人 | 第33-34页 |
·“外出就餐”图式的参数之五:就餐时机与就餐时间(WHEN) | 第34-36页 |
·一个人 | 第34页 |
·两个人 | 第34页 |
·一群人 | 第34-36页 |
·“外出就餐”图式的参数之六:前往就餐地点的交通方式(HOW) | 第36页 |
·单种交通方式 | 第36页 |
·多种交通方式结合 | 第36页 |
·余论 | 第36-40页 |
第四章 简单外出就餐图式结构 | 第40-56页 |
·简单外出就餐基本图式结构 | 第40-50页 |
·外出就餐基式的总体环节 | 第40-41页 |
·必有环节和非必有环节 | 第41-50页 |
·简单外出就餐基式的必有环节一:选择就餐地点 | 第41-42页 |
·外出就餐基式的必有环节二:前往就餐地点 | 第42页 |
·简单外出就餐基式的必有环节三:落座(选择座位) | 第42-44页 |
·简单外出就餐基式的必有环节四:点餐 | 第44-48页 |
·简单外出就餐基式的必有环节五:进餐 | 第48页 |
·简单外出就餐基式的必有环节六:结账 | 第48-49页 |
·简单外出就餐基式的非必有环节一:评价 | 第49页 |
·简单外出就餐基式的非必有环节二:打包 | 第49-50页 |
·简单外出就餐变化图式结构 | 第50-54页 |
·简单外出就餐变式之一:选择就餐地点的变式结构 | 第50-51页 |
·简单外出就餐变式之二:有关点餐的变式结构 | 第51-53页 |
·简单外出就餐变式之三:有关进餐的变式结构 | 第53-54页 |
·简单外出就餐变式之四:落座环节的变式结构 | 第54页 |
·简单外出就餐变式之五:涉及打包的变式结构 | 第54页 |
·简单外出就餐变式之六:结账的变式结构 | 第54页 |
·小结 | 第54-56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和下一步要做的工作 | 第56-59页 |
·全文的主要观点 | 第56页 |
·下一步要做的工作 | 第56-59页 |
·教学上的思考 | 第56-57页 |
·教师培训方面 | 第57页 |
·教材编写方面 | 第57-58页 |
·建立相关图式语料库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0页 |
附录 | 第60-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