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食品原料及添加剂论文--食品添加剂论文

重组大肠杆菌全细胞转化L-苯丙氨酸合成苯乳酸的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符号缩写第10-11页
1 绪论第11-19页
    1.1 苯乳酸第11-13页
        1.1.1 PLA的结构第11页
        1.1.2 PLA的性质第11页
        1.1.3 PLA的功能第11-12页
        1.1.4 PLA的应用第12-13页
    1.2 PLA的合成方法第13-15页
        1.2.1 化学方法制备PLA第13页
        1.2.2 生物合成法制备PLA第13-15页
    1.3 PLA合成途径中的酶第15页
        1.3.1 转氨反应第15页
        1.3.2 还原反应第15页
    1.4 NADH辅酶再生系统第15-16页
        1.4.1 葡萄糖脱氢酶再生NADH第15-16页
        1.4.2 甲酸脱氢酶再生NADH第16页
    1.5 立题意义和研究内容第16-19页
        1.5.1 立题意义第16-18页
        1.5.2 研究内容第18-19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9-36页
    2.1 实验材料第19-21页
        2.1.1 实验试剂第19页
        2.1.2 实验仪器和设备第19-20页
        2.1.3 菌株与质粒第20页
        2.1.4 主要培养基第20页
        2.1.5 主要溶液的配置第20-21页
    2.2 分子生物学操作第21页
        2.2.1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第21页
        2.2.2 质粒DNA的提取第21页
        2.2.3 DNA片段的回收第21页
        2.2.4 酶切和连接第21页
    2.3 分析检测方法第21-23页
        2.3.1 HPLC分析第21-22页
        2.3.2 LDH和FDH酶活力检测方法第22-23页
        2.3.3 蛋白SDS-PAGE分析第23页
    2.4 实验方法第23-35页
        2.4.1 重组质粒pRSF-aad的构建第23-26页
        2.4.2 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乳酸脱氢酶基因ldh第26页
        2.4.3 重组质粒pRSF-aad-ldh的构建第26-27页
        2.4.4 最佳乳酸脱氢酶基因ldh的选择第27-28页
        2.4.5 重组质粒pRSF-aad-ldh_(10)-fdh的构建第28-30页
        2.4.6 乳酸脱氢酶LDH10核糖体结合位点(RBS)优化第30-32页
        2.4.7 重组E.coli BL21(DE3)(pRSF-aad-ldh_(10)-fdh)发酵条件优化第32-33页
        2.4.8 重组E.coli BL21(DE3)(pRSF-aad-ldh_(10)-fdh)全细胞转化条件优化第33-34页
        2.4.9 重组E.coli BL21(DE3)(pRSF-aad-ldh_(10)-fdh)菌种稳定性检测第34-35页
    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第35-36页
3 结果与讨论第36-61页
    3.1 L-氨基酸脱氨酶基因l-aad的克隆表达第36-38页
        3.1.1 L-氨基酸脱氨酶(L-AAD)的选择第36页
        3.1.2 重组质粒pRSF-aad的构建第36-37页
        3.1.3 重组质粒pRSF-aad的转化和诱导表达第37-38页
    3.2 乳酸脱氢酶LDH的选择及L-AAD和LDH的共表达第38-43页
        3.2.1 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乳酸脱氢酶基因ldh第38-40页
        3.2.2 重组质粒pRSF-aad-ldh的构建第40-41页
        3.2.3 重组质粒pRSF-aad-ldh的转化和诱导表达第41页
        3.2.4 最优LDH的选择第41-42页
        3.2.5 产物PLA的液质验证第42-43页
    3.3 L-AAD、LDH_(10)和FDH的共表达第43-48页
        3.3.1 NADH对重组大肠杆菌BL21(DE3)(pRSF-aad-ldh_(10))合成PLA的影响第43-44页
        3.3.2 ldh_(10)与fdh的融合第44-46页
        3.3.3 重组质粒pRSF-aad-ldh_(10)-fdh的构建第46-47页
        3.3.4 重组质粒pRSF-aad-ldh_(10)-fdh的转化和诱导表达第47-48页
    3.4 乳酸脱氢酶LDH_(10)核糖体结合位点(RBS)优化第48-51页
        3.4.1 RBS文库构建第48-49页
        3.4.2 最优RBS序列选择第49-51页
    3.5 重组E.coliBL21(DE3)(pRSF-aad-ldh_(10)-fdh)发酵条件优化第51-55页
        3.5.1 种龄的优化第51-52页
        3.5.2 接种量的优化第52-53页
        3.5.3 诱导剂浓度的优化第53-54页
        3.5.4 诱导温度和诱导时间的优化第54-55页
    3.6 重组E.coliBL21(DE3)(pRSF-aad-ldh_(10)-fdh)全细胞转化条件优化第55-59页
        3.6.1 转化体系pH的优化第55-56页
        3.6.2 转化体系温度的优化第56-57页
        3.6.3 共底物甲酸铵添加量的优化第57-58页
        3.6.4 底物Phe和全细胞催化剂添加比例的优化第58-59页
    3.7 重组E.coli BL21(DE3)(pRSF-aad-ldh_(10)-fdh)稳定性的检测第59-61页
        3.7.1 甘油冻存重组E.coli BL21(DE3)(pRSF-aad-ldh_(10)-fdh)稳定性的检测第59-60页
        3.7.2 重组E.coli BL21(DE3)(pRSF-aad-ldh_(10)-fdh)质粒稳定性的检测第60-61页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61-63页
致谢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71页
附录Ⅰ: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1-72页
附录Ⅱ:相关基因序列第72-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饭煲烹饪粳米饭品质的差异剖析及成因研究
下一篇:酶法结合发酵处理改善马铃薯渣防腐和干燥性能的研究